[发明专利]固定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65204.1 | 申请日: | 2011-11-1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07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15 |
发明(设计)人: | 何家纶 | 申请(专利权)人: | 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M2/10 | 分类号: | 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律诚同业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006 | 代理人: | 梁挥;祁建国 |
地址: | 中国台湾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固定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关于一种固定结构,尤其是一种固定电子装置的电池的固定结构。
背景技术
对于多数可携式电子装置而言,往往会使用电池作为电源。一般而言,电子装置常会设计成将电池设置于电子装置的底部的边缘。如此的设计下,通常会以滑轨的方式装设或拆卸电池。通常来说,因滑轨表面的曲率变化的起伏较为剧烈,故于制作成型时,具有滑轨的设计会比不具有滑轨的设计要来得困难,且制作上也较为困难。倘若将电池取下,改为接上外部电源的方式供电时,电子装置通常会留下一个空槽。于电池设置于电子装置的底部的边缘的设计下,此空槽除了在电子装置的底部具有开放面以外,于电子装置的侧面亦具有开放面。于使用电子装置时,于侧面的开放面容易让外来物质进入空槽中。此外来物质可能是回形针、笔等文具用品或是灰尘。当外来物质进入空槽中,则有可能会使空槽内的元件或电性接点损坏,而使电子装置故障,甚至可能会让电池无法再次作为电源使用。再者,若要将电池设计于电子装置的底部的边缘,则会限制其它元件的设计灵活性。
发明内容
有鉴于上述问题,本发明提供一种固定结构,利用凹陷于基座表面的凹部容置工件,并以卡合件固定工件,以让使用固定结构的电子装置能具有灵活的设计。
本发明提供一种固定结构,包括基座、工件、卡合件及多个弹性件。基座具有表面、凹陷于表面的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第二凹部与第一凹部连通。工件具有第一卡合部。于工件容置于第一凹部时,第一卡合部朝向第二凹部。卡合件设置于第二凹部之内。卡合件具有二端部及位于此些端部之间的第二卡合部。第二凹部面对此些端部具有多个侧壁,此些端部分别与此些侧壁间隔一间隙。第二卡合部配合第一卡合部,且朝向第一凹部。于工件容置于第一凹部时,第一卡合部与第二卡合部相互干涉卡合。多个弹性件分别设置于卡合件的此些端部上。各个弹性件的一端设置于卡合件的端部,另一端设置于第二凹部的侧壁,而中央部分则位于端部及侧壁之间的间隙,以提供扭转弹力及剪切弹力。
根据本发明的固定结构,卡合件利用弹性体做为旋转轴心,于卡合件将例如电池的工件顶起后,通过弹性体的扭转弹力,使卡合件的旋转至原本的状态。另外,本发明的固定结构中,于装设工件时,还利用弹性体的剪切弹力,使卡合件与例如电池的工件彼此干涉卡合。由于能将工件卡合固定于第一凹部,故工件不必设置于基座的边缘,而能让使用固定结构的装置具有更灵活的设计。且于工件拆卸于固定结构时,外来物质能被基座阻挡而不易进入第一凹部及第二凹部内。
以上的关于本发明内容的说明及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用以示范与解释本发明的精神与原理,并且提供本发明的专利申请范围更进一步的解释。
附图说明
图1A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固定结构的俯视图;
图1B绘示沿图1A的1B-1B剖面的前视剖面图;
图2绘示解除图1B的固定结构的卡合状态的前视剖面图;
图3A绘示将工件装设于固定结构以成为如图1A所示的固定结构及工件的俯视图;
图3B绘示沿图3A的3B-3B剖面的前视剖面图;
图4绘示依照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固定结构及工件的前视剖面图。
其中,附图标记:
10、10’:固定结构
110、110’:基座
110a:表面
110b:沟槽
111:第一凹部
112:第二凹部
112a:侧壁
112b:底面
112c:边缘
120:卡合件
120a:端部
120b:侧面
121:第二卡合部
121a:第一卡合凸肋
121b:第二卡合凸肋
122:延伸部
123:圆弧面
130:弹性件
131:第一端
132:第二端
133:中央部分
141:第一引导斜面
142:第二引导斜面
143:抵靠斜面
20、20’:工件
210:第一卡合部
210’:第一卡合部
220:抵靠凸肋
C:圆心
D:深度
F1、F2:推压力道
F3:扭转弹力
F4:剪切弹力
G1、G2:间隙
G3:距离
K:干涉量
T:厚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英业达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520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