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客车正碰溃缩机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67597.X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855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唐友名;苏亮;吴长风;冉清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2D21/02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新华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5203 | 代理人: | 许伟 |
地址: | 361023 ***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客车 正碰溃缩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客车部件,特别是涉及一种客车正碰溃缩机构。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外对乘用车的被动安全研究的比较多,主要包括前碰、侧碰、偏置碰撞、追尾碰撞及行人碰撞保护,并且制定了各种法规,但对客车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客车抗侧翻能力和顶部强度方面,而对客车的正面碰撞研究相对较少。客车在发生正面碰撞时不像乘用车可以通过保险杠及发动机舱的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减少乘员受到伤害,客车主要依靠前围变形吸收碰撞能量,由于前围离司机椅及导游椅很近发生正面碰撞时容易造成对驾驶区域严重的挤压变形,侵占驾驶空间,对驾驶员及导游生命安全构成重大的威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安全性高的客车正碰溃缩机构。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
本发明是一种客车正碰溃缩机构,它包括防撞梁、吸能盒、吸能盒导向板、连接座、车架纵梁和防撞支撑梁;在防撞梁的两个端部内侧设置有一防撞支撑梁,同时在其内侧的左右对称点上分别连接一吸能盒导向板,该吸能盒导向板的另一端固接在连接座上;所述的连接座分别固接在两根车架纵梁上,在吸能盒导向板的下方设置有一吸能盒,该吸能盒的一端固接在吸能盒导向板与防撞梁的连接部,其另一端固接在连接座上。
本发明还包括一纵梁加强盒,该纵梁加强盒安装在车架纵梁的前方且位于防撞梁的上方。
所述的吸能盒导向板呈“倒7型”构件,其尾端与防撞梁相固接,顶端与连接座相固接。
所述的吸能盒为矩形或方形的中空构件,其外壁至少设有2条以上横向相互平行的诱导槽,该吸能盒的中心线与水平线之间的夹角范围为:-15°~27.5°。
所述的纵梁加强盒为一矩形的中空构件,其外侧至少设有一条以上的环状凹槽,在环状凹槽上开设有4个与纵梁加强盒四个端点相对的诱导孔。
所述的吸能盒导向板与防撞梁通过第一连接支座相互固接,吸能盒导向板的另一端通过第二连接支座固接在吸能盒连接板上。
所述的第一连接支座左、右端沿防撞梁方向设有折边,所述的折边与防撞梁相互固接。
所述的连接座为一斜面开口的中空三菱柱构件,其一直角面与吸能盒、第二支座相互固接,其另一直角面通过第三连接支座与车架纵梁相互固接,所述的中空棱柱内部设有若干的加强筋,在其各个的连接端面上开设有若干的减重孔。
采用上述方案后,由于本发明主要由防撞梁、吸能盒、吸能盒导向板、连接座、车架纵梁和防撞支撑梁组成,在防撞梁与连接座之间设置了吸能盒和吸能盒导向板,同时在防撞梁的上方设有纵梁加强盒,通过这种合理的结构布局及材料厚度的优化在发生客车正碰时实现溃缩机构渐进式变形吸收碰撞能量,减少驾驶区域的侵入量,使车身骨架结构受力更加合理,减少司机与导游的损伤风险,提高该车型的被动安全性。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正轴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后轴测图;
图3是本发明的侧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俯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正视图;
图6是本发明吸能盒倾斜角范围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5所示,本发明是一种客车正碰溃缩机构,它包括防撞梁1、吸能盒2、吸能盒导向板3、连接座6、车架纵梁7、纵梁加强盒8及防撞支撑梁9。
所述的吸能盒2为矩形或方形的中空构件,其外壁至少设有2条以上横向相互平行的诱导槽21。
所述的吸能盒导向板3呈“倒7型”构件,其尾端通过第一连接支座31与防撞梁1相固接,顶端通过第二连接支座32与连接座6相固接;所述的第一连接支座31左、右端沿防撞梁方向设有折边311,该折边311与防撞梁1相互焊接。
所述的纵梁加强盒8为一矩形的中空构件,其外侧至少设有一条以上的环状凹槽81,在环状凹槽上开设有4个与纵梁加强盒四个端点相对的诱导孔82。
所述的连接座6为一端斜面开口的中空三菱柱构件,其一直角面61与吸能盒2、第二支座32相互固接,其另一直角面62通过第三连接支座33与车架纵梁7相互固接,所述的中空棱柱内部设有若干的加强筋63,在其各个的连接端面上开设有若干的减重孔64,采用上述设计,可在满足连接座6整体刚性的前提下,使构件尽量轻量化。
具体的装配关系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金龙联合汽车工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759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两硬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片帮防治方法
- 下一篇:波浪型底节能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