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先导减压阀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67756.6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28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李于宁;李群华;林建荣;高英达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5B13/02 | 分类号: | F15B13/02 |
代理公司: | 广西南宁汇博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5114 | 代理人: | 邓晓安 |
地址: | 545007 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先导 减压阀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液压系统的液压元件,特别是液压系统中的先导减压阀。
技术背景
减压阀是液压系统中常用的压力控制元件,是一种压力调节阀,常用作稳定油路工作压力。现有的减压阀按结构和工作原理不同,可分为直动式减压阀和先导式减压阀。而先导式减压阀使用尤其广泛。
在现有的先导式减压阀中,导阀座是固定的,导阀锥(也称导阀芯)通过调压弹簧顶在导阀座上,导阀的进油口连通减压阀主阀芯的复位弹簧腔,复位弹簧腔与减压阀的低压油出口处通过节流孔连通,导阀的调压弹簧腔是与液压油箱回路连通。当减压阀低压油出口处的压力低于调压弹簧的调定压力时,导阀处于关闭状态,低压油出口处的压力等于复位弹簧腔内的压力,主阀芯在复位弹簧的弹力作用下移动而增大减压阀的高压油入口到低压油出口处的油路阀口开度,提高进入到低压油出口处的液压油的流量而提高低压油出口处的压力;当低压油出口处的压力高于导阀调压弹簧的调定压力时,导阀打开使复位弹簧腔的压力迅速降低,主阀芯在高压油的作用下压缩复位弹簧而移动,减小从高压油入口处到低压油出口处的油路的阀口开度,进而减少进入到低压油出口处的流量而降低低压油出口处的压力。
由于液压系统中存在多个液压执行元件,这些液压执行元件的工作与否会引起系统压力的波动,而导阀为稳定低压油出口处的压力也随着系统液压压力的波动而频繁地开启与关闭。而现有的先导式减压阀中,导阀座是固定的,导阀关闭时导阀锥在调压弹簧的推动下会冲击导阀座,导阀频繁地开启与关闭,使导阀锥与导阀座之间也存在频繁的冲击,导阀座与导阀锥也因频繁的冲击而易损坏,造成减压阀的寿命低,同时导阀开启时,导阀锥处于悬空状态,容易与阀座碰撞而造成很大的噪声,增加了机器的噪声辐射。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先导式减压阀的导阀受冲击大而易损坏、寿命短,以及导阀在开启时导阀芯处于浮动状态易产生振动与啸叫的缺点,而提供一种稳定性好,噪音小,使用寿命长的先导减压阀。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构造一种先导减压阀,其包括主阀和与主阀固定连接的主阀开启装置,主阀包括主阀体,主阀体上设有主阀芯腔、高压进油口、低压出油口;主阀芯腔内设置可在其中沿轴向移动的主阀芯,主阀芯的一端连接有复位弹簧,主阀芯在复位弹簧的同一侧设有与主阀芯邻接的上腔,上腔为主阀芯开启的控制腔,当上腔压力降低一定值时,主阀芯两侧的受力不平衡而向上腔方向移动。主阀芯随着其在主阀芯阀腔内沿其轴向方向移动而改变从高压进油口至低压出油口处的阀口开度。主阀开启装置包括一阀体、在阀体内设一阀腔,在阀腔内滑设一导阀,导阀的一侧为第一容腔,另一侧有第二容腔,第一容腔与上腔连通,第一容腔通过油压检测油路与低压出油口连通,在油压检测油路上设有主阀节流孔,,第一容腔内液体作用于导阀上的轴向面积大于第二腔内液体作用于导阀上的轴向面积,导阀内设有连通第一容腔与第二容腔的腔间油路,导阀包括导阀芯与导阀座,导阀座与阀腔内壁滑配合,导阀座上设有一轴向贯通导阀座的导阀孔,导阀芯包括头部的导向部、尾部的锥部、连接导向部和锥部的连接部,导向部与所述导阀孔滑配合,连接部与导阀孔孔壁之间具有导阀间隙,锥部位于第一容腔内,锥部与导阀孔尖边脱离接触时第一容腔与导阀间隙连通,导阀座上设有连通导阀间隙的径向通孔,阀体上设有连通径向通孔的导阀出油口;第一容腔内设有缓冲弹簧,缓冲弹簧的一端与阀体接触连接,另一端与导阀芯的锥部接触连接,向导阀芯施加朝第二容腔方向的弹力,在第二容腔侧设调压弹簧,调压弹簧的一端与导阀座接触连接并向导阀座施加朝第一容腔方向的弹力;在阀腔内设置有一限位装置,限位装置使得导阀芯向第二容腔方向的移动行程小于导阀座向第二容腔方向移动行程。
本发明先导减压阀的工作原理如下:当低压出油口处的压力不高于减压阀的导阀开启压力时,导阀的第一容腔、主阀的上腔与低压出油口处具有相同的压力,主阀芯受复位弹簧、上腔内液压油、低压出油口处液压油的作用而保持受力平衡,从高压进油口至低压出油口的缝隙大小不变,保持低压出油口处的压力为一定值。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6775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