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裂隙-岩块间水交换试验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70136.8 | 申请日: | 2011-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98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胡云进;钟振;张新海;陈国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N15/08 | 分类号: | G01N15/08 |
代理公司: | 杭州求是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200 | 代理人: | 杜军 |
地址: | 310027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裂隙 岩块间水 交换 试验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裂隙岩体水力学试验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裂隙-岩块间水交换试验装置。
背景技术
裂隙是岩体渗流的主要通道,它对裂隙岩体的水力行为起控制作用,岩块主要是储水,裂隙、岩块之间存在水量交换,水交换对两者的水力特性存在影响。由于同步控制与测量裂隙和岩块的饱和度比较困难,因此对非饱和状态下的裂隙-岩块间水交换研究的很少。目前主要是通过室内概化模型试验、数值模拟和现场小规模入渗试验等途径研究单裂隙非饱和渗流机理并确定或测定单裂隙非饱和水力参数;但由于各研究者所采用的方法和裂隙模型存在差异,所揭示的单裂隙非饱和渗流机理也不尽相同,对裂隙非饱和渗流特性及其与本质影响因素间的关系还缺乏系统、统一的认识和理解。非饱和状态下裂隙-岩块间的水交换机理还不是很清楚,已有的水交换项公式主要是针对裂隙岩体饱和渗流,能否准确模拟非饱和状态下裂隙-岩块间的水交换还有待于试验验证。而裂隙-岩块间水交换项公式的准确性直接决定着双重介质模型模拟裂隙岩体地表入渗的精度。因此急需通过试验和理论分析,研究非饱和状态下裂隙-岩块间水交换的机理,并归纳出合理可靠的水交换项公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裂隙-岩块间水交换试验装置。
本发明装置包括给水管、溢流水槽、试验槽、张力计、不锈钢筛网、玻璃隔板、有机玻璃弯管和铁支架;铁支架具体包括内铁支架和外铁支架,试验槽具体包括试验槽上层和试验槽下层;给水管设置在溢流水槽上方,为溢流水槽供水,溢流水槽位于外铁支架上端,溢流水槽底部开有多个针孔,试验槽设置在溢流水槽正下方的内铁支架上,九根张力计布置在试验槽上层不同深处,试验槽上层正面开有多个监测孔,试验槽上层底板开有多个小出水孔,并铺设不锈钢筛网;试验槽下层底板亦开有3个大出水孔,试验槽下层底板的大出水孔与有机玻璃弯管相连。
本发明结构简单,操作方便,可观测水在岩块、裂隙中的入渗过程,同时可测量岩块、裂隙中含水量和水压力的变化过程,以定量分析岩块孔隙率和初始含水量、裂隙开度分布等因素对岩块-裂隙间水交换的影响,试验精度较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裂隙-岩块间水交换试验装置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溢流水槽俯视图;
图3是本发明试验槽上层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本发明装置包括给水管1、溢流水槽2、试验槽上层4、试验槽下层5、张力计6、不锈钢筛网8、玻璃隔板9、有机玻璃弯管10、内铁支架11和外铁支架12;试验槽上层4和试验槽下层5组成试验槽,给水管1设置在溢流水槽2上方,溢流水槽2位于外铁支架12上端,溢流水槽2底部开有多个针孔3,试验槽设置在溢流水槽正下方的内铁支架11上,九根张力计6布置在试验槽上层4不同深处,试验槽上层4正面开有多个监测孔7,试验槽上层底板开有多个小出水孔,并铺设不锈钢筛网8;试验槽下层5底板亦开有3个大出水孔,试验槽下层5底板的大出水孔与有机玻璃弯管10相连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大学,未经浙江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0136.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