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衣物洗涤的颗粒清洁元件及衣物洗涤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72159.2 | 申请日: | 2011-11-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2567B | 公开(公告)日: | 2016-11-30 |
发明(设计)人: | 何政保;李以民;郝世龙;柳玉全;劳春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海尔集团公司 |
主分类号: | D06F35/00 | 分类号: | D06F3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中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23 | 代理人: | 张聚增 |
地址: | 266101 山东省青***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衣物 洗涤 颗粒 清洁 元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衣物洗涤的清洗介质,特别涉及一种用于衣物洗涤的颗粒清洁元件及衣物洗涤的方法。
背景技术
洗涤过程中采用的洗涤介质有以下几种:1、采用水作为洗涤介质;2、采用有机溶剂作介质,该方式适用于清除疏水性污渍;3、采用空气,如采用液态CO2洗;4、塑料粒子,如采用尼龙塑料粒子作为洗涤介质,利用尼龙表面的极性基团,如-OH,吸附衣服上的污渍,进而实现去污的效果。如中国申请200780021219.8公开了一种新的清洗方法,即采用聚合物颗粒对衣物进行洗涤,洗涤过程中仅采用极少量的水。
但是采用上述洗涤介质在洗涤的过程中也存在下述缺陷:1、采用水作为洗涤介质,水消耗量非常大;2、采用有机溶剂作介质、有机溶剂本身有剧毒,而且采用蒸馏的方法对介质进行回收的安全系数较低;3、采用空气、空气需要体系有好的气密性,同时对气体进行液化需要很高的压力,安全系数较低且工艺较复杂;4、塑料粒子、该方法是最新研发出的新的洗涤方法,相对于水作为洗涤介质,该方法容易清除疏水性污渍,相对于有机溶剂和液态空气作为介质,该方法对环境污染小而且操作方便,但是尼龙粒子的吸附污垢能力有限,去除大量污渍的能力也有限,二而是洗涤衣服的过程中存在明显串色效果,污渍没有办法彻底去除干净。
申请人提交的另一申请201110264195.7(尚未公开)要求保护一种洗涤用固体颗粒,固体颗粒为聚合物固体颗粒,颗粒表面分布有开放性泡孔。由于颗粒表面有大量的开放性泡孔而具有很强的吸附和清除污染物的能力,洗涤亲水性和疏水性污染物的效果都很理想还避免了串色。另外,聚合物与普通的聚合相比可以节约材料的使用,保护环境,节约成本。应用该方法洗涤衣物简单方便效果好。而该技术方案中,使用的固体颗粒较小且数量很大,因此,衣物和颗粒难以分离。有鉴于此,提供一种既能有效改善衣物洗涤过程又能方便衣物与颗粒分离的技术方案具体重要意义。
有鉴于此特提供本发明。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采用大量固体颗粒对衣物洗涤时存在的难以分离及回收的现有缺点,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用于衣物洗涤的颗粒清洁元件,所述的颗粒清洁元件为容纳在柔性容纳体内可移动的洗涤用固体颗粒。衣物洗涤过程中,固体颗粒始终置于柔性容纳体内。洗涤过程结束后,可直接将颗粒清洁元件取出,无需额外分离固体颗粒,也无需对洗衣机结构做出任何改进。
为实现本发明目的,具体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用于衣物洗涤的颗粒清洁元件,所述的颗粒清洁元件为容纳在柔性容纳体内的多个洗涤用固体颗粒。
所述的柔性容纳体为具有网孔的柔性容纳袋,所述固体颗粒置于柔性容纳体中并无法穿过所述网孔。
所述柔性容纳体的容积与固体颗粒的总体积比为2∶1-16∶1。
所述的柔性容纳体设有可封闭的开口。
所述的柔性容纳体由碳纤维、聚乙烯、尼龙、聚酯、聚偏氯乙烯纤维中的一种或多种材料制备而成。
所述的固体颗粒为颗粒表面分布有开放性泡孔的聚合物固体颗粒,所述固体颗粒的泡孔直径为0.5cm-3cm,固体颗粒的平均粒径在0.5cm~8cm。
所述固体颗粒的泡孔密度为103个/cm3~1012个/cm3;固体颗粒的密度为0.3g/cm3~1g/cm3。
所述固体颗粒的形状为球形、或立方体、或圆柱形、或橄榄形、或月牙形的一种或多种。
所述固体颗粒中的聚合物包括PP、或PE、或PS、或PVC、或EVA、或PA、或PET、或者选择上述一种或多种材料的混合物。
以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地详细介绍:
本发明要求保护一种用于衣物洗涤的颗粒清洁元件,所述的颗粒清洁元件为容纳在柔性容纳体内可移动的洗涤用固体颗粒。衣物洗涤过程中,固体颗粒始终置于柔性容纳体内。
本发明所述的柔性容纳体可采用多种实施方式,如,具有网孔的柔性容纳袋,网孔的尺寸设置以固体颗粒无法穿过所述网孔为准。优选为网孔大小均一的网袋。所述的固体颗粒分散置于柔性容纳体内。考虑到颗粒的回收及替换等后处理问题,本发明优选采用具有可封闭开口的柔性容纳体,方便用户存放和取出固体颗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海尔集团公司,未经海尔集团技术研发中心;海尔集团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2159.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汽车转向伸缩手装置
- 下一篇:双能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