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增强增韧聚材料的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77673.5 | 申请日: | 2011-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471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明;支长勇;韦嘉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鸿瑞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8L67/02 | 分类号: | C08L67/02;C08L69/00;C08L53/00;C08K7/14;B29C47/92;B29B9/06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汤志武 |
地址: | 211178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增强 增韧聚 材料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一种增强增韧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可应用于建筑工程、机械电子、汽车工程等领域,属于高分子材料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作为一种重要的热塑性工程塑料,广泛应用在汽车、电子、电器等行业。它具有高的结晶度和结晶速率、良好的耐化学药品性及优异的加工性能,已成为五大通用工程塑料中的一个重要成员。但纯PBT缺口冲击强度低的缺点,限制了其应用范围的进一步扩大。PBT通过与弹性体共混来改善冲击性能是目前广泛采用的方法。然而,单纯采用弹性体增韧PBT在获得高冲击韧性的同时,造成材料强度的大幅度下降。如何在增韧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材料的强度,成为高分子材料研究者努力追求的目标。
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0310108106.5)公开了一种增韧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采用PBT与无机纳米材料、反应相容剂共混挤出,得到增韧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复合材料,缺点是纳米无机材料成本高,难处理,在保持了弯曲强度的前提下,其最高缺口冲击强度也仅为12.42KJ/m2;中国专利(公开号CN200710190624.4)公开了一种纳米复合增韧增强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及生产方法,由纳米碳酸钙、马来酸酐接枝POE、PBT组成,其缺口冲击可达30KJ/m2以上,但其弯曲强度只有160MPa,且纳米碳酸钙的表面活化过程繁琐,不易控制,增加了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简单可行的增强增韧材料的制备方法,使此材料在保持刚性强度的同时,大幅提高韧性。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将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碳酸酯、增韧剂、相容剂、偶联剂和抗氧剂混合均匀,于双螺杆挤出机中熔融共混,同时加入玻璃纤维,挤出造粒;挤出机工艺条件为:双螺杆挤出机1-2区温度为190-220℃,3-4区温度为230-250℃,5-6区温度为230-250℃,7-8区温度为240-270℃,机头温度为230-250℃,螺杆转速为150-350转/分钟;上述各原料 的重量用量如下:
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 40~60%、
玻璃纤维 10~30%、
聚碳酸酯(PC) 10~20%、
增韧剂 5~15%。
相容剂 1~8%
偶联剂 0.1%~1%
抗氧剂 0.1%~0.5%
上述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为对苯二甲酸和丁二醇的缩聚物,这是本技术领域公知的,可以根据用途选用不同的牌号;
上述玻璃纤维为无碱连续玻璃纤维,单丝直径优选在8~18μm,其原因是单丝直径如小于8μm,强度低;单丝直径如大于18μm,制得的最终材料表面粗糙,且对生产设备磨损较大。
上述聚碳酸酯为双酚A和光气的缩聚物,这是本技术领域公知的,可以根据用途选用不同的牌号。
上述增韧剂有多种选择,如接枝SBS、接枝POE、接枝EPDM等,本发明优选为马来酸酐接枝的SEBS(SEBS-g-MAH),其熔融指数优选为0.5-10g/10min,接枝率优选为0.3%-1.5%,其原因是申请人经研究发现,熔融指数如果不在0.5-10g/10min范围内,会造成加工困难;而接枝率在0.3%-1.5%范围内,增韧效果最好,过低则增韧效果不明显,过高则材料会有明显的刺激性气味。
上述相容剂为丙烯晴-苯乙烯-丙烯酸嵌段共聚物(ASA),可以根据用途选用不同的牌号;
上述偶联剂为γ-氨丙基三乙氧基硅烷;
所述的抗氧剂为抗氧剂1010和抗氧剂168按重量比1∶1的混合物。
采本发明制得的增强增韧材料材料的强度可以与单纯玻璃纤维增强PBT材料相当,缺口冲击韧性可达40KJ/m2,接近甚至超出单纯增韧PBT材料,同时其制备工艺简单,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实施例用以进一步解释本发明,但本发明不只限于这些实施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鸿瑞塑料制品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鸿瑞塑料制品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7673.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