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黄体酮醇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78300.X | 申请日: | 2011-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972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发明(设计)人: | 张蜀;邓红;林华庆;张肖玲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东药学院 |
主分类号: | A61K9/127 | 分类号: | A61K9/127;A61K31/57;A61P5/34;A61P15/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 |
地址: | 510006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黄体酮 质体 及其 制备 方法 应用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黄体酮醇质体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属于制药技术领域。
技术背景
1934年黄体酮首次合成出售,与内源性黄体酮结构组成完全相同。它往往在雌激素作用基础上产生效用,能使子宫内膜从增生期转化为分泌期,从而促进子宫内膜成熟、剥脱并维持月经周期;还可使子宫做好接受胚胎植入的准备,在妊娠早期可稳定子宫内膜并起保胎作用,是妊娠成功所必需的条件。
黄体酮为生理性激素,具有不抵消性激素使高密度脂蛋白(HDL)增加和使心血管病(CVD)降低的优点,能持久为准备和已怀孕妇女作激素补充治疗,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取代了一般合成的孕激素。此外,黄体酮还用于继发性闭经和机能不良性出血、经前综合症和对患者情绪的作用等。但黄体酮溶解度很低(仅为2mg/L),体内吸收差,且存在强的首过效应,生物利用度很低且患者个体差异较大,临床一般作为肌注使用。但注射给药,给病人带来疼痛和刺激,并有感染的危险。1980年微粉化黄体酮在法国上市,其大大提高黄体酮口服后的吸收,使黄体酮口服成为可能,但微粉化黄体酮不能避免黄体酮在体内的代谢,其生物利用度与肌注相比,仍然较低,仅为肌注的6~8%。目前也有黄体酮用于透皮给药系统的研究。但由于皮肤的屏障性能,黄体酮经皮渗透速率比较低,而黄体酮每天需经皮渗透2~5mg,才能达到有效的血药浓度,普通贴剂难以达到这一要求。因此提高黄体酮的经皮渗透速率是开发经皮给药系统的关键。
醇质体是近10年发现的一种是由磷脂、乙醇、水等组成的具有类脂双分子层结构含醇脂质体的新型纳米囊泡经皮渗透载体。与其它胶体给药系统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膜流动性好、透皮能力强,包封率高,稳定性好,可结合亲脂性、亲水性及两亲性药物,载体无生物毒性,这使得醇质体日益受到广泛关注。现有技术中常常在冰水浴条件下对初乳进行探头超声来得到醇质体,但探头在超声过程中会产生金属离子,易污染样品,同时采用该法制备的样品量小,难以实现工业化大生产。另外,以黄体酮溶液直接用于透皮研究时,其累积透过量及渗透速率低,限制了黄体酮用作透皮给药系统的广泛应用。而且现有技术中也未见有黄体酮醇质体的报道。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刺激性小、粒径小、渗透速率高、包封率高的黄体酮醇质体。
本发明还有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采用高压乳匀法制备醇质体,制备过程中不会产生金属离子污染,且制备样品量大,有利于实现工业化大生产的制备方法。上述黄体酮醇质体可制成经皮给药系统、黏膜给药系统,制成贴片、凝胶等外用剂型。该药临床主要用于激素补充治疗、继发性闭经、机能不良性出血、经前综合症等。
本发明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上述目的:
本发明提供的黄体酮醇质体由黄体酮、脂质材料、胆固醇、非离子表面活性剂、短链醇类组成,其组成百分比为:
黄体酮 0.05~0.5%
脂质材料 1~8%
胆固醇 0~0.6%
非离子表面活性剂 0~3%
短链醇 20~40%
余量为水。
所述的脂质材料包括大豆磷脂、蛋黄卵磷脂、合成二棕榈酰-DL-α-磷脂酰胆碱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包括吐温-60、吐温-80、苄泽-35、胆酸钠、脱氧胆酸钠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短链醇类为乙醇、丙二醇、异丙醇中的一种或两种以上。
所述的水为蒸馏水、去离子水或pH=6.5的磷酸盐缓冲溶液。
本发明所述黄体酮醇质体的制备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1:将黄体酮、脂质材料、胆固醇与短链醇类等充分混合溶解制成醇相;将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和水充分混匀制成水相;
步骤2:水相和油相分别加热至30~40℃,保持温度不变,在搅拌条件下将醇相加入到水相中,制成初乳;
步骤3:将初乳高压乳匀得到混悬液;
步骤4:搅拌醇质体混悬液15~30分钟,进行二次乳化;
步骤5:将混悬液置于0~4℃条件下,冷却固化,制得黄体酮醇质体。
所述混悬液为半透明且带淡蓝色乳光。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东药学院,未经广东药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8300.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改进型中心管式光缆
- 下一篇:通用型移动平台的超声波障碍物检测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