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光学模块与显示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79015.X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545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张贻善;张简城;王圣鋐;吴俊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2B7/00 | 分类号: | G02B7/00;G02B5/00;G09F9/3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姜燕;邢雪红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光学 模块 显示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学模块,特别涉及一种连接至光学面板的光学模块。
背景技术
公知的面板保护结构,是在光学面板的出光侧贴覆透明玻璃。在透明玻璃周围靠近光学面板的一侧是覆盖一层的遮光油墨。遮光油墨可用以阻挡光线穿越,以避免不必要的光线外漏。
一般而言,光学面板与透明玻璃会以液态或是固态的透明光学粘胶贴合。然而,因为透明玻璃的周围具有遮光油墨,当透明光学粘胶覆盖于遮光油墨时,液态的透明光学粘胶可能会溢出至遮光油墨以外的地方。另一方面,由于遮光油墨是印刷在透明玻璃上,所以遮光油墨与透明玻璃之间会具有高度差,如此一来,在使用固态的透明光学粘胶进行贴合时,于遮光油墨与透明玻璃的断差处可能会产生气泡且无法满足出货规格。
若是要解决上述断差而产生气泡的问题,公知技术提出可将全部的遮光油墨的厚度缩减。然而,当全部的遮光油墨的厚度被缩减时,遮光的效果也会降低。也就是说,光线可能会穿透过此厚度缩减的遮光油墨,而造成大范围漏光的问题。
综合上述,公知技术是在遮光油墨的遮光效果与减少断差的取舍之间,而产生了技术上的冲突。
发明内容
鉴于以上的问题,本发明提出一种光学模块与一种显示装置。
在本发明光学模块的实施例中,光学模块组配于光学面板上,其中光学模块包括透明元件、第一遮光元件、第二遮光元件与接着元件。
上述的透明元件具有第一表面,而第一遮光元件与第二遮光元件均位于第一表面的外缘,其中第二遮光元件受第一遮光元件所围绕,且第二遮光元件的一外侧面连接于第一遮光元件的一内侧面,此外,第一遮光元件具有第一厚度,第二遮光元件具有第二厚度,且第二厚度小于第一厚度。
上述的接着元件也位于第一表面,并与光学面板贴合,且接着元件同时覆盖部分的第二遮光元件,也被第一遮光元件所围绕。
另一方面,本发明显示装置的实施例中,显示装置则包括了背光源、显示单元、光学面板、接着元件、遮光元件与透明元件。背光源产生一均匀光线。显示单元接收均匀光线,并且显示一画面。光学面板设置于显示单元的一侧。接着元件设置于光学面板相对于显示单元的一侧。遮光元件围绕一接着元件,且遮光元件相对边缘的一侧具有一凹陷区域。透明元件设置于接着元件相对于光学面板的一侧。透明元件具有第一表面,第一表面包括透光区域与遮光区域。遮光元件位于遮光区域,且部分的接着元件位于透光区域。
在一实施例中,第二遮光元件包括框体或是多个彼此分离的凸块。
在一实施例中,接着元件包括透明光学胶(Optically Clear Adhesive,OCA)或是光学弹性树脂(Super View Resin,SVR)。
在一实施例中,第一遮光元件与第二遮光元件包括遮光油墨。
在一实施例中,透明元件包括玻璃基板或是塑胶基板。
借由本发明所提出的光学模块与显示装置,因为第一遮光元件与第二遮光元件具有外高内低的两种不同厚度,且接着元件仅覆盖第二遮光元件,因此可避免第二遮光元件与透明元件之间的高度差过大而产生气泡,且由于接着元件位于第一遮光元件所包围的范围之内,故接着元件可被第一遮光元件所阻挡,并防止接着元件外漏的现象发生。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光学模块的剖面图;
图2A与图2B为本发明的光学模块的俯视图;
图3A为本发明的遮光元件第一实施例俯视图;
图3B为本发明的遮光元件第二实施例俯视图;
图3C为本发明的遮光元件第三实施例俯视图;以及
图4为本发明的显示装置实施例剖示图。
并且,上述附图中的附图标记说明如下:
10光学模块
12显示装置
20透明元件
22第一表面
24第二表面
25透光区域
26遮光区域
30遮光元件
31第一遮光元件
32第二遮光元件
32’凸块
34凹陷区域
40接着元件
42粘贴面
50光学面板
60显示单元
70背光源
80边框
d1第一厚度
d2第二厚度
W1距离
W2距离
WT宽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901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