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交叉孔去毛刺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79329.X | 申请日: | 2011-11-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3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罗锡;赵亮;王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B24C1/00 | 分类号: | B24C1/00;B24C11/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徐平 |
地址: | 710068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交叉 毛刺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交叉孔去毛刺方法,具体涉及一种液冷流道交叉孔去毛刺方法。
背景技术
后框作为液冷系统的基础板部件,其流道的清洁度直接影响整个液冷系统的安全,特别是主流道与分流道相交处的翻边和毛刺,如不清理干净,将在液压下脱落,非常容易将系统的精密快速接头卡死,造成整个液压系统的泄露,导致严重后果。现有的去翻边和毛刺方法为在流道加工完成后,在主流道用钻头和绞刀将加工分流道时产生的翻边和毛刺清理,但清理不彻底,并容易将主流道的翻边和毛刺重新填入分流道,由于分流道仅为1.5mm,用工具不易清理,容易造成残留,并且很多地方工具无法到达,根本不能进行清除。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交叉孔去毛刺方法,主要解决了现有技术无法彻底清理交叉孔处翻边和毛刺,特别是液冷通道的交叉孔处翻边和毛刺,且无法在交叉孔棱边处形成圆角R,易导致液压系统的泄露问题。
本发明的具体技术解决方案如下:
该交叉孔去毛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定被加工件去毛刺交叉孔的加工顺序,依据加工顺序堵塞被加工件暂时不需去毛刺的流道,同时控制磨粒流流出的流道;
2]通入磨粒流对交叉孔进行去毛刺处理,通入磨粒流的目数、磨粒流通过时间根据被加工件材料和交叉孔处需形成的圆角大小确定;
3]步骤2完成后,将被加工件流道内残留的磨粒去除。
以上所述磨粒流为碳化硅或碳化硼,碳化硅或碳化硼内混入了少量抗氧化剂、软化剂和润滑剂。
以上所述步骤3,采用压缩空气将被加工件流道内残留的磨粒出;或先采用高压水清洗被加工件流道内残留的磨粒流,再采用压缩空气将被加工件流道 内残留的磨粒出。
采用压缩空气时,一般采用大于10kg压缩空气将流道内残留的磨粒吹出;采用高压水时,一般是先用压力为大于20kg的带洗洁精的高压水冲洗流道5-10分钟,其次用经1600目过滤网过滤的大于20kg高压自来水冲洗液冷流道10分钟,最后用压缩空气将流道内部水分吹出。
以上所述堵塞被加工件暂时不需去毛刺的流道,一般是采用螺纹堵头进行堵塞,磨粒流是经磨粒机喷出后再通过连接在零件接头处的转接头进入被加工件的流道内工作。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
本发明提供的交叉孔去毛刺方法能够使带压磨粒流能到达手工无法到达的毛刺处,磨粒流可以彻底清理交叉孔处的翻边和毛刺,并能在交叉孔处形成理想的圆角R,对液冷流道有很好的清理作用,通过形成交叉孔处圆角,减小液冷流道的流阻;磨粒流易于清理,不形成残留,保证液冷流道的清洁度。
具体实施方式
该交叉孔去毛刺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选定被加工件去毛刺交叉孔的加工顺序,依据加工顺序堵塞被加工件暂时不需去毛刺的流道和控制磨粒流流出的流道;一般是采用螺纹堵头进行堵塞,磨粒流是经磨粒机喷出后再通过连接在零件接头处的转接头进入被加工件的流道内工作;
2]通入磨粒流对交叉孔进行去毛刺处理,通入磨粒流的压力、磨粒目数、磨粒流通过时间根据被加工件材料和交叉孔处需形成的圆角大小确定,其中主要与磨粒流的目数和磨粒流通过时间有关;磨粒流一般选择碳化硅或碳化硼,并向其中混入少量抗氧化剂、软化剂和润滑剂等,当被加工件为铝合金构件时,选用碳化硅混合少量抗氧化剂、软化剂和润滑剂,当被加工件为钢构件时,选用碳化硼混合少量抗氧化剂、软化剂和润滑剂;以实际生产为例,加工对象若为Φ0.8的孔,则磨粒流的目数为60~80目,加工对象若为Φ4.5的孔,则磨粒流的目数为200~300目;
3]步骤2完成后,将被加工件流道内残留的磨粒去除;一般采用压缩空气将被加工件流道内残留的磨粒出;或先采用高压水清洗被加工件流道内残留的 磨粒流,再采用压缩空气将被加工件流道内残留的磨粒出;
采用压缩空气时,一般采用10kg压缩空气将流道内残留的磨粒吹出;采用高压水时,一般是先用压力为20kg的带洗洁精的高压水冲洗流道5-10分钟,其次用经1600目过滤网过滤的20kg高压自来水冲洗液冷流道10分钟,最后用压缩空气将流道内部水分吹出。
以下对本发明具体实施例进行详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79329.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