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永磁恒制动外筒内摆线减速卷扬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83027.X | 申请日: | 2011-11-1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21631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5-29 |
发明(设计)人: | 吴声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小杰 |
主分类号: | B66D1/12 | 分类号: | B66D1/12;B66D1/22;B66D5/14;B66D5/3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3254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永磁 制动 外筒内 摆线 减速 卷扬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起重、卷扬机技术领域,一种永磁恒制动外筒内摆线减速卷扬机。
背景技术 均为电机与制动器平行于卷筒、配JZQ软齿面或QJ中硬齿面平行轴式减速器结构,因而体积大、笨重,如JM16:3750×2400×1850、8.8t.,JM20:3950×2560×1950、9.9t.,JM32:4500×2850×2100、20t.,JM50:4930×3050×2250、38t.。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提供一种制动力矩要多大有多大,体积小、重量轻45-55%的永磁恒制动外筒内摆线减速卷扬机,以适应矿井、运输等等工业部门需要。技术方案如下:
(1)永磁电机-制动-减速同轴:通过改变永磁电机磁极对数、频率降低输入转数,因而特别适用于大吨位机型,如极对数p=3、30HZ时n=600rpm,i=143,则n2≈4.2rpm;内摆线齿圈与外摆线轮为纯滚动啮合,因此在输入功率相同情况下,体积降低1个等级;《齿轮手册》上1-12页:摆线效率η≈0.94,三级行星η≈0.94;内摆线结构简单、单级减速比119-179;
(2)制动采用双组钢球V型槽装置、摩擦副与弹簧组合创新,其中:双组钢球V型槽装置是根据机械无级变速器中钢球V型槽自动加压装置改进的(阮忠唐《机械无级变速器》90页):第一组由主动V型槽盘、中间盘一侧从动V型槽盘及居于二盘V型槽面中间的钢球组成,其中中间盘与锥盘联接;第二组由中间盘另一侧主动V型槽盘、第二从动V型槽盘及居于二盘V型槽面中间的钢球组成。工作原理:通电时,输入轴上第一组主动V型槽盘的V型槽面对钢球产生正压力,其轴向分力推动中间盘从动V型槽盘使摩擦副分离,制动力矩消失,其周向分力用以驱动与第二组从动V型槽盘联接的输出轴作功;断电时,阻力矩使第二组从动V型槽盘的V型槽面对钢球产生正压力,其轴向分力使摩擦副压紧,制动力矩等于阻力矩,因而制动力矩要多大有多大,大到摩擦副压溃为止,而背景技术必需选用过大制动器。
有益效果:本发明创造性在于:(1)制动力矩要多大有多大,处于恒制动状态;(2)制动时无火花,使用性能可靠;(3)结构简单、机加工工艺性能好、重量减轻45-55%。
附图说明 图1,本发明实施例结构示意图
图2.与3.分别为钢球(G)与V型槽面断电(制动)与通电(作功)时受力原理图
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详加描述:
参照图1.2.及3.一种永磁恒制动外筒内摆线减速卷扬机,包括紧固在底座上的左、右机架(26、1)、置于两机架间的绳筒(29)、永磁电机、制动件及减速部件,其特征在于:
(I)所述左机架(26)内孔联接内摆线齿圈(20),内摆线齿圈外端联接外端盖(24),内端联接内端盖(30),联接件内装有内摆线减速部件,右机架(1)内孔联接圆机壳(2),所述永磁电机包括电机机座(5)、定子(A)、永磁铁(B)、中空转子(C)及转子轴(D),电机机座(5)联接在圆机壳(2)上,联接件内装有制动件,永磁电机、制动件、减速部件同轴;
(II)所述制动件包括双组V型槽盘机构、摩擦副及复位弹簧(13),其中:
(a)所述双组V型槽盘机构中,第一组主动V型槽盘(6)联接在电机(5)转子轴上,中间盘(8)一侧为第一从动V型槽盘、二V型槽之间有钢球(7),第二组从动V型槽盘(10)与中心轴(15)的轴端外花键滑动联接,中间盘(8)另一侧为第二主动V型槽盘、二V型槽之间有钢球(9),均布的钢球数与主、从动V型槽盘槽数相等,所述中心轴(15),一端用轴承(12)支承在圆机壳(2)最前端的内孔中,另一端用轴承支承在外端盖(24)内孔;
(b)摩擦副由内锥体(3)与锥盘(4)组成,其中内锥体(3)联接在圆机壳(2)内孔,锥盘(4)与双组V型槽盘机构的中间盘(8)联接,摩擦副分离的理论轴向距离为x;
(c)复位弹簧(13)一端靠紧弹簧座圈(11)内底,另一端靠紧轴承(14)内圈,弹簧使摩擦副压紧,所述弹簧座圈(11)端面与轴承(14)内圈端面间间隙为x;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小杰,未经吴小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3027.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电化学电池芯包
- 下一篇:透明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