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类可聚合荧光染料、其制备方法及应用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110387145.8 申请日: 2011-11-28
公开(公告)号: CN102516988A 公开(公告)日: 2012-06-27
发明(设计)人: 彭孝军;强新新;樊江莉;宋锋玲;孙世国 申请(专利权)人: 大连理工大学
主分类号: C09K11/06 分类号: C09K11/06;C09B69/10;C09B57/08;C09B5/14;C09B5/62;C08F220/60;C08F212/32;C08F212/34;C08F2/24
代理公司: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代理人: 刘晓琴
地址: 116024 *** 国省代码: 辽宁;21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类 聚合 荧光 染料 制备 方法 应用
【说明书】:

技术领域

发明属于有机聚合物材料领域,尤其涉及一类可聚合荧光染料及其应用。

背景技术

功能聚合物纳米微球由于其在材料、荧光传感器、生物医学检测方面的极具潜力的应用而引起人们广泛的研究兴趣。与分子状态的荧光染料相比,荧光微球具有稳定性好、发光效率高的优点;与无机荧光颗粒相比,荧光聚合物微球具有单分散性好、粒度均一、球形度好等特点。因此在标准、计量、免疫医学、生物化学、分析化学、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常规方法的荧光微球制备,将荧光染料吸附在载体上[Z.L.Zhang,Y.Long,J.B.Pan and X.M.Yan,Journal of Materials Chemistry 20(2010)1179-1185],这种方法方便快捷,但是吸附的染料分子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干扰而脱落,难以功能化,限制了其使用。

另一种方法是硅无机聚合物包埋或单体聚合的方法制备荧光微球[F.Enrichi,G.Canton,R.Ricco,F.Marinello and S.Carmignato,Journal of Nanoparticle Research 13(2011)4349-4356;G.Bosma,C.Pathmamanoharan,E.H.A.de Hoog,W.K.Kegel,A.van Blaaderen and H.N.W.Lekkerkerker,Journal of Colloid and Interface Science 245(2002)292-300],具有无毒的特点,得到了广泛关注,但不耐酸碱,在功能化(如官能团化学交联)时受到了反应条件的限制。

随着荧光微球的应用发展,微球的功能化,如在微球上使用引入羧基、氨基、氯甲基等活性基团满足连接生物分子的要求。但如何在含有荧光的球上同时具有可反应基团,成为难点。

聚苯乙烯和聚丙烯酸作为廉价的聚合体系,可以提供乳化聚合制备微球等有利技术手段,也易于在聚合物上带有可交联的潜在位点。但荧光母体在烯烃自由基聚合过程中,容易对自由基淬灭,起到阻聚剂的终止作用,从而使聚合过程缓慢[Y.J.He and H.Tian,Acta Polymerica Sinica(2000)379-381;潘祖仁.高分子化学[M].化学工业出版社,2007:108]。因此目前报道的体系较少,成为本领域的难点之一。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制备方法简单、可方便地嵌入高分子聚合物中、并且不易脱落的可聚合荧光染料。

本发明首先提供一类可聚合荧光染料,具有通式I的结构:

其中:

D是荧光染料母体;

Z为含有可聚合的官能团的连接基团;

n是1或2。

本发明所述的可聚合荧光染料中所述的Z选自Z1、Z2、Z3和Z4

其中,虚线键,即X的游离键,为与D连接的键,R1为氢原子或CH3;X为氧原子、CH2或NH。

上述本发明所述的可聚合荧光染料,其特征在于所述的D选自1,8-萘酰亚胺类染料、蒽吡啶酮类染料和苝酰亚胺类染料。

优选的技术方案中,上述本发明的可聚合荧光染料中所述的D选自D1、D2、D3和D4

其中,虚线键为与Z连接的键,R2为C1-10的直连烷烃、支链烷烃或环烷烃。

进一步优选,所述的D选自下述化合物:

所述及的D为D1、D2或D3时,本发明所述及的可聚合荧光染料可以通过酰化反应、N烷基化反应或成醚反应制备。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当能够从现有技术中得到启示,准确地设计所需反应并确定反应条件。

所述及的D为D4时,本发明所述及的可聚合荧光染料通过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取代反应得到:

所述的化合物i和化合物ii的取代反应体系中,有缚酸剂存在,其选自碳酸钾、碳酸钠、碳酸氢钠或三乙胺。所述反应体系中还有阻聚剂存在,其选自一价铜盐、二价铜盐或碘盐。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714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