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端轴轴箱轴承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89367.3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4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申强;王盛友;张宗峰;栾凤喜;李作儒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C19/22 | 分类号: | F16C19/22;F16C33/58;F16C33/34;F16C33/48;F16C33/76 |
代理公司: | 大连万友专利事务所 21219 | 代理人: | 潘世华 |
地址: | 116021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轴箱 轴承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端轴轴箱轴承,尤其涉及一种机车用端轴轴箱轴承。
背景技术:
随着铁路技术的推广应用,大量机车投入运行,机车高速运行中,机车中的各个部件承受各种各样的力,机车中各部件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机车的性能。其中,机车中的轴箱轴承是机车高速运行中的关键部件,其主要用来连接机车中各传动轴,需要承受各种力的冲击,因此,机车的轴箱轴承性能对机车整体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
目前,机车的端轴轴箱轴承一般采用分装的两套单列圆柱滚子轴承,即在机车制造过程中,将两套单列圆柱滚子轴承组装到所需的部位,构成连接端轴所需的轴承,对连接的端轴进行安装和定位。这种采用分装的两套单列圆柱滚子轴承的方式中,使用时,需要对各分装的轴承进行清洗、涂脂、检验、匹配、组装等一系列工序,且在组装到机车过程中容易出现组装不到位,或者组装后两套滚子轴承配合度较差的问题,从而使得机车工作中,轴承的承载能力较差,会出现轴承损坏或运行不良等现象,影响机车的整体性能。
综上,现有机车的端轴轴箱轴承采用分装的两套单列圆柱滚子轴承时,在机车制造过程中需要对两套轴承进行清洗、涂脂、检验、匹配、组装等一系列工序,轴承组装过程复杂,且容易出现组装不到位,使得轴承力承受能力较差,导致轴承性能较差,从而影响整个机车的高速运行性能。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组装方便到位,承载能力高的端轴轴箱轴承。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端轴轴箱轴承,轴承外套设有两条平行的环形槽,两个轴承内套相对接,轴承外套与两个轴承内套之间分别设有两列,每列至少三个滚动体,滚动体的圆柱表面分别与轴承外套和两个轴承内套相接触,滚动体两个端面嵌在轴承外套的环形槽内,轴承内套上加工有挡圈,滚动体的一个端面与挡圈相接触,轴承外套与轴承内套之间设有滚动体的保持架。
滚动体为对数母线修型的滚动体。
保持架为塑钢保持架。
轴承外套两端分别固定有防尘罩。防尘罩与两个轴承内套之间采用非接触密封连接。
上述的滚动体可以为对数母线修型的滚动体,保持架的材料为塑钢,轴承外套两端还可以分别固定有防尘罩,防尘罩与双轴承内圈之间采用非接触密封连接。
本发明的端轴轴箱轴承有益效果是,通过轴承外套和两个轴承内套一体形成,可在使用时直接安装到车体的端轴轴箱上,可有效避免现有技术中通过采用两列滚子轴承组装时造成的组装工艺复杂、组装不到位等缺陷,可有效提高轴承的工作性能,提高轴承力承受能力。同时,该一体形成的轴承,可便于轴承的运输和包装,避免采用现有两列轴承临时组装造成轴承运输和包装复杂,且容易因组装错误而造成配对错误,导致组装的轴承无法使用的问题;此外,该轴承具有较轻的重量和较小的体积,可有效提高轴承运行的稳定性和可靠性,提高轴承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种端轴轴箱轴承轴向剖视图。
图中标记为:1-轴承外套,11-环形槽,21-轴承内套,31-滚动体,41-挡圈,51-保持架,61-防尘罩。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为本发明一种端轴轴箱轴承轴向剖视图。一种端轴轴箱轴承,轴承外套1设有两条平行的环形槽11,两个轴承内套21之间对接,轴承外套1与两个轴承内套21之间分别设有多个滚动体31,滚动体31的圆柱表面分别与轴承外套1和轴承内套21相接触,滚动体31两个端面嵌在轴承外套环形槽11内,即两组轴承内套21与滚动体31分别与轴承外套1形成单列轴承。每组滚动体31的一个端面与挡圈41相接触,轴承外套1与轴承内套21之间设有滚动体31的保持架51。
挡圈41使轴承内套21转动时,不会产生轴向串动,保证连接的端轴的转动效果。
端轴轴箱轴承可直接安装在机车的端轴轴箱内,并可将端轴穿设在双轴承内套21内,且端轴和双轴承内套21之间均过盈配合,以使得端轴可与双轴承内套21一起转动。在端轴运动过程中,可依靠双轴承内套21来承受端轴传来的径向力,并通过滚动体31传递到轴承外套1上,最终由轴承外套1传递到端轴轴箱上。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未经中国北车集团大连机车研究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89367.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同类专利
- 专利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