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葫芦状锚杆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91571.9 | 申请日: | 2011-11-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25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言志信;任志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兰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E02D5/74 | 分类号: | E02D5/74;E02D17/20;E21D21/00 |
代理公司: | 兰州中科华西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62002 | 代理人: | 李艳华 |
地址: | 730000 *** | 国省代码: | 甘肃;6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葫芦 状锚杆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岩土锚固技术,尤其涉及葫芦状锚杆。
背景技术
岩土锚固是通过埋设在地层中的锚杆,将地层紧紧地联锁在一起,依赖锚杆-注浆体-孔壁岩土体力的相互作用,调动和提高岩土体的自身强度和自稳能力,以改善应力状态,保证外部岩土体的稳定,从而确保工程安全的技术。岩土锚固技术在与岩土有关的工程中的应用可追溯到19世纪末,随着其理论研究和工程应用的发展,岩土锚固技术已广泛应用于矿山、水利、水电、公路、铁路、市政、城建、地质、军工等部门,作为一种较为理想的支护形式,在地下工程、边坡工程、深基坑工程等的稳定中发挥重要作用。
岩土锚固不仅受到地层岩性、岩土体结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等的影响,还可能受到强烈地震的作用,它们均对岩土锚固的安全构成威胁。
在岩土锚固的施工和运行期间,锚杆从注浆体中拔出、锚杆连同注浆体从锚孔中拔出是两种最基本的岩土锚固破坏形式,它们均会导致岩土锚固失效,并给工程安全带来隐患,从而限制锚杆所能提供的抗拔力。因而,当需要提供的抗拔力较大时,普通的锚杆锚固已不能满足工程的需要,成为制约岩土锚固技术应用和发展的瓶颈,如何改善岩土锚固的荷载传递机制,克服普通摩擦型锚固的弊端,成为提高锚杆抗拔力的根本途径。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提高锚杆抗拔力的葫芦状锚杆。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述的葫芦状锚杆,包括杆体,其特征在于:所述杆体为一端为实心端头的中空锚杆杆体;所述中空锚杆杆体靠近所述实心端头的管壁上顺周长方向等间隔开有穿透所述管壁的轴向槽;开有所述轴向槽的所述管壁内设有炸药;所述炸药内设有起爆雷管。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
1、由于端头实心的中空锚杆杆体开槽段中空管壁内装有炸药,炸药爆炸作用将锚杆开有轴向槽的管壁向四周推开成葫芦状,使锚杆底端得以扩大;同时,在中空锚杆杆体内和锚杆管壁与钻孔壁岩土体之间充填注浆体;通过这种锚杆锚固,显著地优化和改善了岩土体锚固的荷载传递机制,使普通摩擦型锚固转换成摩擦-压力型锚固,既防止锚杆连同注浆体从锚孔中拔出——即锚杆连同注浆体沿与岩土体的接触界面破坏,同时还防止锚杆从注浆体中拔出等的岩土锚固破坏,从而提高了锚杆的抗拔力,加强了岩土体的稳定性,使锚固隧道、边坡、深基坑等的安全性得到大大加强。
2、本发明结构简单、成本低廉、施工方便,可广泛应用于隧道、边坡、深基坑等的锚固。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顺周长方向等间隔开有轴向槽的锚杆底端和装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顺周长方向等间隔开有轴向槽的锚杆底端和装药轴截面图。
图4为本发明底端注浆锚固后的轴截面示意图。
图中:1-中空锚杆杆体 2-管壁 3-轴向槽 4-炸药5-葫芦曲条 6-实心端头。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4所示,葫芦状锚杆,包括杆体。该杆体为一端为实心端头6的中空锚杆杆体1。中空锚杆杆体1靠近实心端头6的管壁2上顺周长方向等间隔开有穿透管壁2的轴向槽3;开有轴向槽3的管壁2内设有炸药4;炸药4内设有起爆雷管。
使用时,(1)按设计要求对软弱岩土体进行钻孔;(2)对钻孔孔底实施扩孔,使钻孔孔底形成空腔;(3)将端头实心的中空锚杆杆体1插入钻孔中;(4)起爆炸药4,炸药4爆炸对端头实心的中空锚杆杆体1开有轴向槽3的管壁2产生强烈作用,使管壁2向四周推开成葫芦曲条5状,致使端头实心的中空锚杆杆体1的底端得以扩大,从而制作出葫芦状锚杆;(5)对钻孔注浆,使葫芦状锚杆得以锚固即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兰州大学,未经兰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1571.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