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基于控速效果的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设置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94095.6 | 申请日: | 201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2198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刘攀;张序;王炜;黄佳;徐铖铖;黄飞;俞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东南大学 |
主分类号: | G08G1/052 | 分类号: | G08G1/052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朱戈胜 |
地址: | 21009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基于 速效 自动化 固定 测速 系统 装置 设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用于道路交通安全执法技术领域,通过实测数据研究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的控速效果模型,并基于控速效果模型提出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的具体设置方法,有利于交警更方便的在道路上进行速度执法技术的应用,以得到更好的执法效果。
背景技术
超速是导致公路交通事故的重要因素之一,2006-2009年,全国公路总事故数为1209545起,其中超速事故为121029起,约占总事故数的10%;总死亡人数为312347,其中由于超速而导致的死亡人数为43394,占总死亡事故的13.9%。传统的速度执法措施对解决公路超速问题起到了一定的改善作用,但是这些速度执法措施通常需要大量警力现场执法,对于某些警力资源缺乏的公路来讲,这些执法措施难以实施。
而近些年,自动化超速执法设备设施,尤其是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广泛应用。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通常采用超速抓拍系统对超速车辆进行监测,抓拍系统主要由监控端和接收端组成,监控端又包括测速雷达和道路监控专用摄像机,接收端包括超速管理中心服务器。超过限速规定(通常为超过限速值10%或20%)的车辆,将被拍摄并记录下来,存入系统供超速违法取证使用,处罚单将随后一段时间寄达车主。该系统装置不仅为超速违法行为取证提供有力的依据,而且相对传统的速度执法措施节省了大量的警力,便于广泛应用,对公路超速现象起到更大的威慑作用。自动化固定测速执法措施对超速行为起到了抑制作用,对于我国超速管控具有重大的意义。但是目前国内缺乏关于该系统装置使用效果的详细研究,更缺乏该系统装置的具体设置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出研究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控速效果的方法,并基于控速效果模型提出一种该系统装置的具体设置方法,具体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基于控速效果的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具体设置方法,步骤包括:1)先通过实测数据构建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的控速效果模型;2)再基于控速效果模型提出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的具体设置方法;
所述步骤1)包括步骤:
101)实地数据采集:
选取已经安装有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的路段开展现场数据采集,在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上游及下游不同断面处设置车速采集点,在每一断面处采集车速数据;
102)基于实测数据,建立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控速效果模型:
首先对步骤101)得到的车速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算各采集点通过车辆的平均车速,初步构建出随着车辆与装置距离的不同车速的变化趋势;
接着进一步对各采集点处的散点车速进行高斯曲线拟合,得出采集点车速距离曲线模型,模型函数为:
f(x)=∑ai*exp(-((x-bi)/ci)^2)
其中ai、bi、ci-待标定参数;
exp()-以常数e为底的指数函数,常数e的值约为2.718282;
x-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上下游与装置不同距离的位置,单位m;
f(x)-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上下游不同位置处的车速,单位km/h;
所述步骤2)包括:基于控速效果模型提出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的具体设置位置:
基于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附近车速距离曲线模型,判断得到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对上下游车速的影响区域范围,在该范围内车速降低到规定限速值的大致位置x1,以及车速回复到规定限速值的位置x2,从而在超速易发的危险地点附近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设置的具体位置为危险点上游x2m到下游x1m之间。
所述步骤102)中,接着进一步利用matlab软件对各采集点处的散点车速进行高斯曲线拟合,得出采集点车速距离曲线模型f(x),f(x)中的ai、bi、ci是在matlab高斯拟合中自动生成。
所述步骤101)中,自动化固定测速系统装置上游及下游不同断面处设置车速采集点的位置包括:上下游50m、100m、150m、200m、250m、300m、350m、400m。
所述步骤101)中,在每一断面处采集车速数据的方法是,使用手持雷达枪在路边隐蔽处检测每一断面处通过车辆的速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东南大学,未经东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409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β-SiC增韧B4C陶瓷烧结技术
- 下一篇:一种震动旋转推进式加粉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