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清除氧化锌杂质的方法在审
申请号: | 201110394472.6 | 申请日: | 201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10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何顺荣;刑国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马龙仁和锌业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1G9/02 | 分类号: | C01G9/02 |
代理公司: | 北京汇信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335 | 代理人: | 王秀丽 |
地址: | 650000 云*** | 国省代码: | 云南;5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清除 氧化锌 杂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有色冶金化工工业技术领域,尤其涉及清除氧化锌杂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氧化锌在化工领域是提取高品质锌粉的原材料,而在实际操作中氧化锌含有大量的杂质达不到提炼高品质锌粉的要求。
传统的除去氧化锌杂质的方法是电解法,在次氧化锌反应池中加入含稀硫酸的电解废液、酸性浸出压滤液组成混合液,将pH值控制在5-5.2,再加入MnO2粉和FeSO4,并投入次氧化锌原料,除掉大部分As、Sb等杂质,得到杂质含量较低的ZnSO4溶液;二段中性浸出时,在上述溶液中加入次氧化锌、稀硫酸、MnO2粉、FeSO4,进一步除去As、Sb等杂质,得到含杂质更少的ZnSO4溶液,再经二次净化,获得纯净的ZnSO4溶液,再电解即得产品锌锭。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不足之处,且提炼杂质元素较为单一,并且操作繁琐和复杂,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清除氧化锌杂质的方法,该方法主要运用湿法处理方法(化学法)及火法处理方法(物理法)即能得到Zn金属含量为60%-65%的锌产品,它能更合理的循环利用废旧产品,增加资源的再生性,操作简单方便无风险,对于提炼高品质锌粉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为了达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清除氧化锌杂质的方法,其是将低品质氧化锌与石灰水混合后堆积熟化,将熟化后的氧化锌进行700-900℃的高温干燥,将干燥后的颗粒进行回收,得到高品质氧化锌。
上述的清除氧化锌杂质的方法,其中,将所述高温干燥后得到的氧化锌颗粒,收集氧化锌颗粒,并在收集过程中对氧化锌颗粒加热,将挥发的SO2气体用石灰水进行喷淋洗涤,中和。
上述清除氧化锌杂质的方法,所述熟化后的氧化锌先加入水制成球形颗粒,再进行所述高温干燥。
上述清除氧化锌杂质的方法,所述球形颗粒的粒径较佳为0.8-1.2cm。
上述清除氧化锌杂质的方法,所述球形颗粒进行烘干后再进行所述高温干燥,烘干后球形颗粒的含水量为5%-10%。
上述清除氧化锌杂质的方法,所述高温干燥温度为750-850℃。
由于具有上述结构,本发明相比现有技术具有以下优点:
本发明清除氧化锌杂质的方法能够有效清除低品质氧化锌中的杂质,使其满足工业生产锌粉的需要,实现资源循环利用,增加经济效益,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第一阶段的工艺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第二阶段的工艺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说明:
本发明提供的清除氧化锌杂质的方法主要以采用含锌物料为原料,以初级氧化锌粉为处理对象,一般的初级氧化锌的锌含量仅为8%-30%,含氟和氯很高,氟含量达到0.17-0.3%,而氯含量达到2.3-3.1%。初级氧化锌除了有50%的氧化锌部分基本达到湿法生产的要求外,其锌含量仍然较低,杂质含量高,不能满足目前湿法及火法冶炼的要求,除去初级氧化锌中的F、CI、S等杂质,提高锌含量是该步骤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因此采用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湿法处理方法(化学法)除去杂质。初级氧化锌粉中含氟和氯很高,分别达到0.17-0.3%和2.3-3.1%,这种含氟和氯的初级氧化锌可以采用石灰水除去。具体步骤如图1所示,将低品质氧化锌与石灰溶液进行混合,搅拌均匀,然后进行堆积熟化12-18天,,较佳为15天,进行中和反应后,生成氯化钙、氟化钙,由此便可除去50%的氟和氯杂质,熟化后的低品质氧化锌粉可以通过双轴搅拌机混合搅拌,用皮运机送入成球机中,加入适量的水,将其制成球形颗粒,提高下一步焙烧的效果,球形颗粒的粒径在0.8-1.2cm之间为佳。
经上述步骤处理,低品质氧化锌经堆积熟化15天后,氧化锌粉中的氟和氯可去除50%,还能去除吸附的SO2和有机物,从而降低氧化锌粉的还原能力,减少氧化剂的消耗量,提升提纯的能力;并且制成球形颗粒,为下一步的焙烧做好准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马龙仁和锌业有限公司,未经马龙仁和锌业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4472.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