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锂二次电池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95059.1 | 申请日: | 2011-12-0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45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岩安纪雄;赵金保;本棒英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 |
主分类号: | H01M10/0567 | 分类号: | H01M10/0567;H01M10/4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帆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二次 电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锂二次电池。
背景技术
锂二次电池由于具有高能量密度,因此有效地利用该特性,广泛用于笔记本电脑及手机等。近年来,从防止伴随二氧化碳增加的全球变暖的观点考虑,对于电动汽车的关注提高,作为其电源也在探讨应用锂二次电池。
即使是具有这样优异特性的锂二次电池也存在课题。提高安全性为其课题之一,其中,重要的课题是确保过充电时的安全性。
锂二次电池过充电时,有可能使电池的热稳定性降低,电池的安全性降低。因此,现在的锂二次电池具备检测过充电状态并停止充电的控制电路,确保安全性。过充电状态的检测通过监测电池电压来进行。但是,电池的工作电压和过充电状态的电压之差小,难以利用控制电路确切地检测过充电。另外,在万一控制电路发生故障的情况下,也有可能引起过充电,因此,重要的是确保锂二次电池自身的过充电时的安全性。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为了抑制在电池高温保存时产生气体,在电池中添加包含具有溴的芳族官能团的高分子化合物的技术。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有在电池中添加具有卤素的芳族化合物来改善电池的低温特性的技术。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6-054167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01-185213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添加专利文献1及2所记载的化合物的情况下,有电池特性降低的倾向。另外,添加这些化合物时,可以确认使过充电时的正极的热稳定性得到提高的效果,但使负极的热稳定性降低,难以确保过充电时的电池的安全性。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形成在过充电时进行反应,在正极具有自由基捕集效果的高分子层,确保过充电时的电池的安全性。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的锂二次电池中,电解质包含聚合性化合物或聚合物,所述聚合性化合物包含具有芳族官能团和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以及具有包含卤素的含卤素官能团和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所述聚合物包含具有所述含卤素官能团、所述芳族官能团和所述聚合性官能团的残基的化合物。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不降低电池性能地提高过充电时的电池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例的锂二次电池(筒型锂离子电池)的部分剖面图;
图2是表示实施例的锂二次电池(层叠型锂离子电池)的剖面图;
图3是表示实施例的锂二次电池(矩形锂离子电池)的立体图;
图4为图3的A-A剖面图。
符号说明
1:正极、1a:正极集电体、1b:正极合剂层、2:负极、2a:负极集电体、2b:负极合剂层、3:隔板、4:包装体、5:正极端子、6:负极端子、54:电池罐、55:负极导线、56:盖部、57:正极导线、58:密封件、59:绝缘板、101:电池罐、102:正极端子、103:电池盖、110:电池、112:外装罐、113:盖板、114:绝缘体、115:端子、116:正极、117:隔板、118:负极、119:扁平状卷绕电极体、120:绝缘体、121:正极导线体、122:负极导线体、123:绝缘体、124:导线板。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人进行了专心研究,结果发现一种过充电抑制剂,上述过充电抑制剂可以在过充电时,正极电位变高时进行反应,在正极形成具有自由基捕集效果的包含卤素的高分子层。该过充电抑制剂在电池的工作电压内电化学稳定性高,能够不损伤电池性能地进行使用。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锂二次电池及其制造方法及用于上述锂二次电池的聚合物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
上述锂二次电池包含具有正极、负极、夹持于正极和负极之间的隔板的电极组和电解液。
在此,通过将正极材料涂布在集流板上而形成正极。另外,通过将负极材料涂布在集流板上而形成负极。
在上述锂二次电池中,包含聚合性化合物或聚合物,聚合性化合物包含具有芳族官能团和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以及具有包含卤素的含卤素官能团和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聚合物包含具有含卤素官能团、上述芳族官能团和聚合性官能团的残基的化合物。
在上述锂二次电池中,聚合性化合物还包含具有高极性官能团和聚合性官能团的化合物,上述高极性官能团具有极性高的官能团,聚合物还具有高极性官能团。
在上述锂二次电池中,芳族官能团具有含卤素官能团。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未经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505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