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活性染料的无醛固色剂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95175.3 | 申请日: | 2010-06-3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323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周向东;杨海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大学 |
主分类号: | D06P5/08 | 分类号: | D06P5/08;D06P5/22 |
代理公司: | 苏州创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2103 | 代理人: | 陶海锋 |
地址: | 215123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活性染料 固色剂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固色剂,特别涉及一种用于活性染料的无醛固色剂,属于纺织印染助剂合成技术领域。
背景技术
棉纺织品由于具有优异的吸湿性和舒适性,在人们生活中的应用领域越来越广泛。棉纺织品进行染色时所用的染料主要有活性、直接、还原、硫化等几种类型。在这些染料中,活性染料因具有色谱齐全,色泽鲜艳,价格适宜,使用方便等诸多优点,已成为棉织物染色时使用最多的染料。但活性染料染棉织物后,其色牢度一般,特别是染中、深色后的湿摩擦牢度和耐洗色牢度较差,其主要原因是活性染料在染色过程中,部分染料虽然吸附在纤维表面但未与纤维发生化学键结合,这些未与纤维键合的染料就可能掉色而严重影响织物的色牢度。为了解决活性染料染棉织物后湿摩擦牢度和耐洗色牢度较差的问题,使用固色剂来提高棉织物的色牢度就成为一种有效途径。传统的固色剂Y虽然能够有效地提高棉织物的色牢度,但由于甲醛的含量偏高,危害人体健康和环境,现正逐渐被禁止使用。当前无醛固色剂已在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湿摩擦牢度和耐洗色牢度还不够理想,其原因是:当前的无醛固色剂一部分由于分子量过大,扩散性能较差,难以渗入到纤维内部与染料形成色淀,只能在纤维表面成膜固着;另一部分由于分子量过小,虽然能进入了纤维内部与染料形成色淀,但因分子量较小导致分子间作用力小,与染料形成的色淀不稳定,易脱离纤维,且在纤维表面成膜性较差,不能高度交联而固着在纤维表面。总之,分子量过大或过小的无醛固色剂都不能很好地提高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后的湿摩擦牢度和耐洗色牢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能有效提高棉织物活性染料染色后的湿摩擦牢度和耐洗色牢度,且对纺织品的色光影响较小的活性染料的无醛固色剂。
为了实现本发明目的,本发明提供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活性染料的无醛固色剂,它由化合物A分别和化合物B、化合物C和化合物D中的一种或二种或三种复配而成;按质量百分比,化合物A占50%,化合物B、化合物C、化合物D中的任意一种或它们的组合混合物占50%;
所述化合物A的结构通式为:
其中, n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5的整数;m为聚合度;
所述化合物B的结构通式为:
其中, n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5的整数,X为盐酸、醋酸、硝酸或硫酸中的任意一种的分子式;a为聚合度;
所述化合物C的结构通式为:
其中, q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6的整数;p为聚合度;
所述化合物D的结构通式为:
其中, q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6的整数,t为大于等于2且小于等于6的整数;v和r为聚合度。
所述的化合物A的重均分子量Mw的分布范围为50000~200000,化合物B、C和D的重均分子量Mw的分布范围分别为5000~30000。
所述的化合物A由多乙烯多胺化合物与双氰胺在氯化铵存在下聚合反应得到一种高分子中间体,该中间体再与表卤醇在水相介质中聚合物反应得到的一种带有反应型官能团的阳离子聚合物,其结构通式为:
其中, n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5的整数,m为聚合度;所述的多乙烯多胺化合物具有结构通式为H2N(CH2CH2NH)nCH2CH2NH2,其中,n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5的整数;所述的表卤醇为表氯醇。
所述的化合物B,按摩尔比1:2,由多乙烯多胺化合物与盐酸、醋酸、硝酸或硫酸中的任意一种酸进行反应,再与表卤醇在水相介质中聚合得到的一种带有反应性官能团的阳离子聚合物,其结构通式为:
其中, n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5的整数,X为盐酸、醋酸、硝酸或硫酸中的任意一种的分子式,a为聚合度;所述的多乙烯多胺化合物具有结构通式为H2N(CH2CH2NH)nCH2CH2NH2,其中,n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5的整数,所述的表卤醇为表氯醇。
所述的化合物C由脂肪族仲胺类化合物与表卤醇在水相介质中聚合得到的一种带有反应型官能团的阳离子聚合物,其结构通式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大学,未经苏州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517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雨水资源化利用成套技术
- 下一篇:防挤土效应的PHC管桩群桩施工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