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非法信令的识别、处理方法及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398861.6 | 申请日: | 2011-12-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397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05 |
发明(设计)人: | 徐劼敏;许崇祥;刘欣川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W4/14 | 分类号: | H04W4/14;H04W12/12;H04Q3/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91 | 代理人: | 郭润湘 |
地址: | 20006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非法 识别 处理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非法信令的识别、处理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用户数量不断增加,不同运营商之间的合作也愈发紧密,各种新功能、新业务不断涌现,如基于互联网协议的语音业务(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VOIP)、来电显示、数据流量包月套餐等。但一些非法运营商在网络中架设非法服务器,通过非法方式向用户提供各项业务以逃避计费,这种做法导致向用户提供各项业务时所占用的网络资源得不到监管,对信息安全造成影响,同时还非法占用了宝贵的网络资源,对此,需要对通过非法服务器执行的业务进行识别,遏制非法业务。
以电路交换(Circuit Switch,CS)域内的预约回拨业务为例,假设终端A开通了来电显示业务、接听免费业务,则当终端A作为主叫终端与终端B进行通话时,终端A并不按照常规方式向终端B发起呼叫,而是通过非法服务器转接实现对终端B的呼叫,以逃避对终端A和终端B之间的呼叫监控,具体地,终端A通过非法服务器转接实现与终端B的呼叫过程如下:
第一步:终端A根据非法服务器的接入号码,向非法服务器发起呼叫。
第二步:非法服务器接收到来自终端A的呼叫后,拒绝该呼叫,并对终端A进行回呼,使终端A从主叫终端变为被叫终端。
第三步:终端A接通非法服务器的呼叫后,在与非法服务器进行通话的过程中按键,使用双音多频(Dual Tone Multi Frequency,DTMF)功能向非法服务器传递终端B的号码也即被叫号码。
第四步:非法服务器根据接收到的被叫号码呼叫终端B,使得终端A和终端B均以被叫身份进行通话。
在上述终端A通过非法服务器的转接实现与终端B的呼叫过程中,终端A、非法服务器、终端B之间的信息交互无法得到有效监控、占用大量的网络资源,且终端B在接通呼叫时的来电显示号码不经过身份认证,可以显示任意号码,对网络信息安全造成危害。
目前,针对上述非法预约回拨业务,可通过对预约回拨业务进行过程中的非法信令进行识别,所述非法信令是指利用通信协议在现有网络中为了获取非法利益而传送的特定格式的用于识别非法运营商的关键数据包或字符串等信息。当识别出某一业务执行过程中有非法信令存在时,则可确定该业务为非法业务,需对该业务进行屏蔽或中断此类业务。
仍以上述预约回拨业务为例,识别该预约回拨业务是否为非法业务的方式为:
由于在非法的预约回拨业务中,终端A需使用DTMF功能向非法服务器发送终端B的号码(即被叫号码),因此,可对网络中的通话过程中是否产生一定长度且连续的DTMF音频信息进行识别,若一次通话业务中存在一定长度且连续的DTMF音频信息时,可确定该通话业务是非法的预约回拨业务;进而可确定执行该非法预约回拨业务的服务器是非法运营商架设的非法服务器,发起该DTMF音频信息的终端为非法信令的发送端。
虽然可通过对通话过程中产生的DTMF音频信息进行识别进而对非法回拨业务进行判定,但是,上述DTMF音频信息进行识别方法只能适用于主被叫终端和非法服务器之间在CS域内进行非法信令传递的场景,对于主被叫终端和非法服务器之间通过PS域传递非法信令并在CS域内通信的场景将不能适用。
例如:针对PS域传递非法信令、CS域通话的预约回拨业务而言,终端A向非法服务器发起包含自身的号码(即主叫号码)及终端B的号码(即被叫号码)的PS域信令,如:终端A利用已开通的上网业务在网页的网址栏中输入:
“URL=/javatel.asp?username=vi83219&PW=1973&NO0=139********&NO1=137********”这一特定格式的字符串,其中,139********及137********为主叫号码和被叫号码,javatel.asp为非法服务器的访问地址。非法服务器接收到终端A发送的PS域信令后,通过CS域向终端A和终端B发起呼叫,使终端A和终端B均以被叫身份进行通话。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移动通信集团上海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8861.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