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液动潜孔制冷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399628.X | 申请日: | 201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44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彭枧明;罗永江;何将福;甘心;殷琨 | 申请(专利权)人: | 吉林大学 |
主分类号: | F25B1/02 | 分类号: | F25B1/02;E21B49/08 |
代理公司: | 长春吉大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2201 | 代理人: | 王立文 |
地址: | 130012 吉*** | 国省代码: | 吉林;2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动潜孔 制冷机 | ||
1.一种液动潜孔制冷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液动压缩制冷系统、载冷剂循环系统和通道I-IX连接构成;
——液动压缩制冷系统是由外缸5上端和下端分别通过螺纹与制冷机上接头1和往复式压缩机机体11连接,下缸盖10、缓冲弹簧9、缸体7、上缸盖6、射流元件4及垫片3自下而上依次插入外缸5中,并用密封圈密封,潜孔锤活塞8沿缸体7、下缸盖10、压缩机机体11内壁滑动构成滑动副,潜孔锤活塞8与压缩机机体11间用防尘密封圈和Y型密封圈密封,压缩机活塞12和压缩机机体11间采用润滑油间隙配合密封,吸气阀片13、排气阀片14、升程限制器17通过销钉16紧固在阀板15上,阀板15、吸排气缸体18、端盖19至上而下依次通过连接螺栓20与压缩机机体11连接,并在各端面上采用密封垫密封,冷凝铜管23上端和下端通过焊接分别与冷凝器上接头21和冷凝器下接头27连接,并围绕冷凝器内管25盘旋成螺旋状,节流毛细管26两端通过焊接与冷凝器下接头27连接,并螺旋盘置在冷凝器内管25内,冷凝器内管25上端和冷凝器上接头21通过螺栓22与端盖19和吸排气缸体18连接,冷凝器内管25下端和冷凝器下接头27通过螺栓28与蒸发器接头29连接,蒸发器铜管31通过焊接与蒸发器接头连接,并呈螺旋状盘在蒸发器内管33外侧,蒸发器外管32、内管33通过螺纹与蒸发器接头29连接,并加密封圈,蒸发器隔层管34两端插接在蒸发器接头29和液道变换接头35上,并采用密封圈密封构成;
——载冷剂循环系统是由外缸45上下两端通过螺纹分别与液道变换接头35和上泵体50连接,并用密封圈密封,下缸盖47、缓冲弹簧46、缸体44、上缸盖43、射流元件42及垫片38自下而上依次插入外缸45中,并用密封圈密封,垫片38通过定位销39与射流元件42连接,潜孔锤活塞48沿缸体44、下缸盖47、上泵体50内壁滑动形成滑动副,往复泵活塞49与上泵体50间用密封圈密封,下泵体58插接到上泵体50下端,并用密封圈密封,排液阀阀座54、进液阀阀座57自上而下依次插入下泵体58中,并通过下泵体58的凸台定位,排液阀阀心53插入到排液阀阀座54中形成滑动副,通过排液阀弹簧52复位,进液阀阀心56插入到进液阀阀座57中形成滑动副,通过进液阀弹簧55复位,载冷剂循环外管40两端通过螺纹分别与液道变换接头35和下泵体58连接,用密封圈密封,隔层循环管41两端分别插接到液道变换接头35和下泵体58上,采用密封圈密封构成。
——通道I-通道IX的构成包括:
通道I:由制冷机上接头1的心孔道和垫片3中心孔道组成。
通道II:由下缸盖10轴向孔道和径向孔道,压缩机循环系统与制冷机外管(上)2、制冷机外管接头24、制冷机外管(中)30所形成的环空和液道变换接头35径向孔道与轴向中心孔道组成。
通道III:由液道变换接头轴向孔道和径向孔道,往复循环泵与制冷机外管(下)40形成的环空组成。
通道IV:由阀板15的吸气孔,压缩机吸排气缸18的吸气缸,端盖19的吸气孔,冷凝器上接头21、冷凝器下接头27和蒸发器接头29上的回气孔,蒸发器铜管31组成。
通道V:阀板15排气孔,压缩机吸排气缸18的排气缸,冷凝器上接头21、冷凝器下接头27和蒸发器接头29上的排气孔,冷凝铜管23组成。
通道VI:由冷凝器下接头27上的排气孔道和毛细铜管26组成。
通道VII:由蒸发器内管33与蒸发器隔层管34形成的环空,液道变换接头35的内侧轴向三个小孔和底端径向小孔,外缸45和上泵体50与隔层循环管41形成的环空,下泵体58的进液通道组成。
通道VIII:由下泵体58的排液通道组成。
通道IX:由蒸发器外管32与蒸发器隔层管34形成的环空,液道变换接头35外侧轴向小孔,载冷剂循环外管37与隔层循环管41形成的环空,下泵体58的返液孔道组成。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吉林大学,未经吉林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399628.X/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