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体化脱除循环流化床内多种烟气污染物的方法及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01716.9 | 申请日: | 2011-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29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禚玉群;赵博;任雯;陈昌和 | 申请(专利权)人: | 清华大学;北京水木星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60 | 分类号: | B01D53/60;B01D53/83 |
代理公司: | 北京智汇东方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391 | 代理人: | 张群峰;范晓斌 |
地址: | 100084 北京市海淀区1***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体化 脱除 循环 流化床 多种 烟气 污染物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烟气净化技术,具体涉及一体化脱除循环流化床内多种烟气污染物的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煤炭燃烧排放的SO2和NOx等污染气体对大气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产生了严重的影响,为了控制SO2和NOx的排放量,国家制定了严格的SO2及NOx排放标准,现已有较多的单独脱除SO2或NOx的控制技术。
目前,对SO2的控制主要采用的是石灰石-石膏法等湿法脱硫技术、氢氧化钙浆液喷射等半干法脱硫技术和循环流化床掺烧石灰石等干法脱硫技术;对NOx的控制主要采用低NOx燃烧器(LNB)、选择性非催化还原(SNCR)和选择性催化还原(SCR)等烟气脱硝技术。同时脱硫脱硝又包括干法同时脱硫脱硝工艺和湿法同时脱硫脱硝工艺,目前国内外使用较多的同时脱硫脱硝技术主要是湿法烟气脱硫联合SCR催化脱硝技术,并没有解决湿式脱硫和SCR各自独立工作所带来的耗水量大、投资和运行成本高等问题,也没有综合考虑对烟气中HCl和As、Se等痕量污染物的控制,其推广应用受到了限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高效一体化脱除循环流化床内多种烟气污染物的方法及系统。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提供了一体化脱除循环流化床内多种烟气污染物的方法,包括:
将含有氢氧化钙或氧化钙的脱除剂颗粒引入循环流化床下部对烟气进行脱硫;
使参加脱硫反应后的脱除剂颗粒继续随烟气一起向循环流化床的上部流动;以及
在循环流化床上部引入脱硝还原剂;
其中,循环流化床内的温度为650℃-900℃。
优选地,循环流化床内的温度为720℃-850℃。
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中所采用的脱除剂颗粒是采用中国发明专利200610165583.9中所述的方法,通过将生石灰、粉煤灰和水按一定的比例进行水合反应制得。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脱硝还原剂为液态氨或氨水并且循环流化床内的温度为720℃-780℃。在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中,脱硝还原剂为尿素水溶液并且循环流化床内的温度为820℃-850℃。
优选地,脱除剂颗粒的引入量为:脱除剂颗粒中所含的钙与烟气中所含的硫的摩尔比为0.5-3.0。
优选地,脱硝还原剂的引入量为:脱硝还原剂中所含的氨与烟气中所含的氮的摩尔比为0.5-3.0。
在优选的实施例中,在循环流化床中脱除剂颗粒的表面已被脱硫生成的固硫产物硫酸钙充分覆盖的区域引入脱硝还原剂。
优选地,从循环流化床上部离开的烟气通过分离器分离后粒径较大的一部分固体颗粒又重新返回循环流化床的下部。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还包括从分离器中排出的粒径较小的固体颗粒在除尘器中捕集。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系统,包括:
循环流化床;
脱除剂颗粒引入装置,用于将脱除剂颗粒引入循环流化床的下部;
脱硝还原剂引入装置,用于将脱硝还原剂引入循环流化床的上部;以及
分离器,用于将从循环流化床上部离开的烟气中分离出一部分粒径较大的固体颗粒并将这部分分离出的固体颗粒重新返回循环流化床的下部。
在一个优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除尘器,用于对离开分离器的粒径较小的烟气进行除尘。
对于本发明来讲,脱除剂颗粒与烟气中的硫发生脱硫反应生成的固硫产物硫酸钙在该温度段具有催化喷氨脱硝的活性,能够在一个循环流化床内同时实现SO2和NOx的脱除,并且还可以同时脱除烟气中的HCl和痕量的As、Se等污染物。特别是采用水合反应制备的脱除剂,颗粒超细,具有比表面积大的优点,脱除效果好,制备成本低。
本发明的优点在于运行费用低、脱除效率高、耗水少,特适合我国广大缺水地区;减少了设备投资,适用于对脱硫、脱硝经济性要求较高的中小型循环流化床装置。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系统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烟气污染物一体化脱除系统。该系统包括:
循环流化床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清华大学;北京水木星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未经清华大学;北京水木星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171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真丝弹力面料
- 下一篇:一种组合医用氧气湿化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