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可变形的救援机器人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02598.3 | 申请日: | 2011-12-0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464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潘晓彬;于长征;李春阳;王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宁波大学 |
主分类号: | B62D55/065 | 分类号: | B62D55/065 |
代理公司: | 宁波奥圣专利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33226 | 代理人: | 蔡菡华 |
地址: | 315211 浙***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变形 救援 机器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机器人,尤其涉及一种可变形的救援机器人。
背景技术
在世界各地,由于自然灾害、恐怖活动和各种突发事故等原因,灾难经常发生。在灾难救援中,救援人员需要尽快在倒塌的废墟中寻找幸存者。目前,在多数情况下还是靠救护人员进行一线营救,但是在破坏严重的灾难现场,常规大型救援机械很难在灾难第一时间展开救援,而且由于地形复杂和灾难破坏,救灾现场对救援人员的生命安全也造成了巨大的威胁。此时,救援机器人就可以为救援人员提供帮助。但是传统的机器人由于自身机械结构的限制,决定了其所具有的运动性能和功能的单一化,无法适应复杂的工作环境和工作任务。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可根据需要进行灵活变形以适应不同地形的可变形的救援机器人。
本发明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可变形的救援机器人,包括主车架和设置在所述的主车架两侧的第一行进驱动机构,所述的主车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车节,所述的端车节与所述的主车架之间设置有用于驱动所述的端车节上下转动的转动驱动机构。
所述的转动驱动机构包括蜗轮蜗杆电机和连接杆,所述的蜗轮蜗杆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的主车架上,所述的蜗轮蜗杆电机的输出轴上同轴固定设置有转动驱动齿轮,所述的端车节包括端车架,所述的连接杆的一端与所述的端车架固定连接,所述的主车架上轴接有连接轴,所述的连接杆的另一端与所述的连接轴固定连接,所述的连接轴上同轴固定设置有转动从动齿轮,所述的转动从动齿轮与所述的转动驱动齿轮相啮合。
所述的端车节还包括两个相对设置的夹持臂,所述的端车架上设置有用于驱动两个所述的夹持臂进行开合的开合驱动机构。
所述的开合驱动机构包括第一驱动电机和开合驱动齿轮,所述的第一驱动电机固定设置在所述的连接杆中,所述的开合驱动齿轮同轴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所述的夹持臂上固定连接有齿条,两个齿条位于所述的开合驱动齿轮的上、下两侧且与所述的开合驱动齿轮相啮合。
所述的端车架上设置有第一滑槽,所述的齿条上一体设置有滑块,所述的滑块与所述的第一滑槽滑动配合,所述的连接杆的端部伸入所述的端车架中,所述的连接杆上设置有第二滑槽,所述的齿条与所述的第二滑槽滑动配合。
所述的夹持臂上设置有第二行进驱动机构,所述的第二行进驱动机构包括第二主动履带轮、第二从动履带轮和第二驱动履带,所述的第二主动履带轮和第二从动履带轮分别轴接在所述的夹持臂的同一侧上,所述的夹持臂内固定设置有第二驱动电机,所述的第二主动履带轮同轴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第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
所述的第一行进驱动机构包括第一主动履带轮、第一从动履带轮和第一驱动履带,所述的第一主动履带轮和第一从动履带轮分别轴接在所述的主车架的同一侧上,所述的主车架上固定设置有第三驱动电机,所述的第一主动履带轮同轴固定连接在所述的第三驱动电机的输出轴上。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优点是:
(1)、由于主车架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端车节,且端车节与主车架之间设置有转动驱动机构,使端车节可绕主车架进行上下的转动,即可通过主车架以及位于主车架两端的端车节共三段车节的相对角度以及间距的变化来调整机器人的形状,使机器人可根据需要(移动、越障、过坑、上下坡等)进行灵活变形以适应不同地形;
(2)、由于端车节的端车架上设置有开合驱动机构,使夹持臂可灵活的开合,实现机器人的夹取功能,在用于救灾时,可搭载和配合各种救援设备如摄像头、生命探测器等检测仪器或救援物品,从而在救援现场发挥巨大的作用;
(3)、该机器人将移动、变形、夹取等功能的机构进行了最大限度的集成,以最简洁的结构实现多种运动状态和功能,大大降低了制作难度和成本;
(4)、由于两个对称的端车节可进行拆装,提高了机器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系数,而且可以根据救援场合的不同,对车节进行调整和更换。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端车节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的连接杆的结构示意图;
图4、5、6、7上本发明的机器人在过不同地形时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的机器人搬运物体时的运动状态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宁波大学,未经宁波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25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