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浮空器的高压充氦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06312.9 | 申请日: | 201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424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万小刚;彭桂林;徐亮;陈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7C5/00 | 分类号: | F17C5/00 |
代理公司: | 合肥金安专利事务所 34114 | 代理人: | 金惠贞 |
地址: | 230088 安徽***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浮空器 高压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充氦浮空器(系留气球、飞艇等)氦气充装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用于浮空器的高压充氦装置。
背景技术
浮空器是一种内充氦气等轻质气体的航空器。目前对浮空器充装氦气都是采用低压充氦模式,即在高压氦气存储容器的出口端增加减压装置,高压氦气经减压后,由低压软管将氦气输送到浮空器氦气囊内。由于气源压力低,低压充氦速度受到限制,充氦速度低则会直接影响到浮空器充氦成形过程中的安全性。使用低压充氦方式对体积较大的浮空器充装氦气时,传输软管通径通常需要设计得很大,加上传输软管很长,严重影响了浮空器使用的机动性和安全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当前浮空器低压充氦存在的传输软管通径大、充氦速度慢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大大提高浮空器氦气充装速度、最大充氦压力可达到20MPa、传输软管尺寸较小的用于浮空器的高压充氦装置。
具体的设计方案如下:
用于浮空器的高压充氦装置包括减压机构和充气扩压机构;
所述减压机构包括管状的带凸肩滑套2,带凸肩滑套2内中部设有定位环2.1,定位环2.1上部的带凸肩滑套2内安装有进气嘴1,定位环2.1下部的带凸肩滑套2侧壁上开设有两个以上的一次扩压孔18;定位环2.1的底面设有密封环槽,密封环槽内设有密封垫圈3;一次扩压孔18下部的带凸肩滑套2内通过螺纹连接设有盘状的减压弹簧托架6,减压弹簧托架6的内侧面中部设有定位管,定位管上套设有减压压缩弹簧5;压缩弹簧5的上端与减压单向阀盖4的底面接触;减压单向阀盖4为盘状,其上端盘口与密封垫圈3配合实现密封,底面中部设有定位杆,定位杆插装在定位管内,且可在减压弹簧托架6的定位管内滑动;
所述充气扩压机构包括充氦阀座7的上端为连接管状,端口为外螺纹口,下端通过螺纹连接着圆柱筒状的充气弹簧托架14的一端,充气弹簧托架14的另一端为缩小直径的环形台阶状;所述充气弹簧托架14的侧壁上均布设有三个以上二次扩压孔19,充氦阀座7另一端的底面设有密封环槽,密封环槽内设有充气密封垫圈8,与充气密封垫圈8对应的充气弹簧托架14内设有充气单向阀盖12,充气单向阀盖12的底部与充气压缩弹簧13的一端接触,充气压缩弹簧13的另一端与充气弹簧托架14的环状台阶接触;
所述减压机构的带凸肩滑套2下部插设在所述充气扩压机构的充氦阀座7内,带凸肩滑套2的外部凸肩底部与充氦阀座7的连接管状端部接触,并通过减压密封盖17使二者连接,减压密封盖17内装有密封垫圈。带凸肩滑套2下部的一次扩压孔18位于所述充气弹簧托架14内,且带凸肩滑套2下部的一次扩压孔18与充气弹簧托架14的二次扩压孔19在高度方向上相对应。
所述减压弹簧托架6的外侧面中部设有方便手动操作的凸筋和方便减压单向阀盖4的定位杆滑动的通气孔,所述通气孔与定位管贯通。
所述充气弹簧托架14外侧的充氦阀座7上设有圆柱管状的导流罩筒15。
所述带凸肩滑套2的侧壁上均布设有四个一次扩压孔18,所述一次扩压孔18为圆形孔。
所述充气弹簧托架14的侧壁上均布设有六个二次扩压孔19,所述二次扩压孔19为腰形孔。
所述充气弹簧托架14一侧的充氦阀座7的边缘设有托架密封垫圈10。
所述减压密封盖17内设有密封垫圈16。
本发明的有益技术效果体现在以下方面:
1、本发明的最大充氦压力可达20MPa,单个装置的最大充氦流量可达0.5立方/秒以上,多个装置并联使用可使浮空器充氦流量达数立方/秒,大大提高了浮空器充氦速度;
2、本发明结构设计合理,减压机构的作用在于对入口高压氦气进行一次较大泄压;充气扩压机构的作用在于对经过一次减压后的气体进行再次压力泄放,同时将气流进行引导释放,避免对附近的浮空器囊体材料产生过大冲击;
3、本发明充氦流量可调节,通用性好,适用于不同体积的浮空器;
4、该装置整体结构简单紧凑,可手动调节和拆卸;
5、该装置具有较好的气密性,充氦过程中无气体泄漏。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减压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3为图2的A向视图。
图4为图2的B-B剖视图。
图5为充气扩压机构结构示意图。
图6为图5的俯视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未经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八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631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