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烧结烟气SO2浓度动态适时响应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07362.9 | 申请日: | 2011-12-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573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朱复东;贾树山;纪正飚;李东亮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东大热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01D53/78 | 分类号: | B01D53/78;B01D53/5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24007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烧结 烟气 so sub 浓度 动态 适时 响应 控制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气污染控制技术领域,具体是烧结烟气SO2浓度动态适时响应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烧结机烟气中含有大量的SO2,控制SO2的排放量是我国环保的重点。烧结烟气流量变化大,幅度可达到40%左右;SO2浓度低且变化大,一般SO2浓度范围在400-3000mg/Nm3之间;温度变化大,一般在85-150℃。因此,烧结烟气工况极不稳定。传统的湿法烧结烟气脱硫工艺通常以下两种发式:
A、通过脱硫液PH值控制脱硫剂的供给量。这种控制方式只适用于工况极稳定的烟气脱硫,如这种单一控制方式使用在工况及不稳定的烧结烟气上,必定引起脱硫效率的低下和资源的浪费,造成脱硫成本的增加。
B、通过SO2浓度PID控制脱硫剂的供给量。这种控制方式理论上可适用烧结烟气脱硫装置上,但是SO2浓度测量一般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即使适用PID控制技术也很难即时跟踪SO2的浓度的变化,必定引起脱硫效率的低下,造成烟气的不达标排放。
针对烧结烟气的工况特点,需要一种智能化、响应快的烧结烟气SO2浓度检测系统,来控制脱硫装置的稳定运行。本技术利用烧结烟气的相关性,一种工况变化时、其它工况也发生变化。该系统运用SO2浓度动态拟合技术,通过烟气管道的温度、流量、压力、颗粒浓度等动态拟合出SO2的浓度,,经分析后及时输出控制命令,进而有效调节脱硫装置的运行状态,使引风机、氧化压缩风机、脱硫剂泵、浆液循环泵、烟气热交换器等各单元的运行参数与烟气工况相匹配。
发明内容
烧结烟气SO2浓度、温度、压力、流量及颗粒浓度具有相关性,五个因素之间存在联系,一个变量会随着另一个变量变化。因此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相关性动态拟合出其中一个量,即温度(T(t))、压力(P(t))、流量(F(t))及颗粒浓度(PC(t))拟合出SO2的浓度(S(t))。
S(t)≈C11T(t)+C12P(t)+C13F(t)+C14PC(t)+C21T2(t)+C22P2(t)+C23F2(t)+C24PC2(t)+C31T3(t)+C32P3(t)+C33F3(t)+C34PC3(t)+……
如何选择各系数Cji使S(t)与近似函数之间误差最小,即均方误差为:
其中(t1,t2)为动态拟合的时间区间,为温度(T(t))、压力(P(t))、流量(F(t))及颗粒浓度(PC(t)),为使上式最小:
所有得到系数:
选择合适的系数Cji即可以把SO2的浓度动态适时响应拟合出来,系数Cji一般跟烧结矿和烧结工艺有关,
单位时间离散化
系统温度温度(T(t))、压力(P(t))、流量(F(t))及颗粒浓度(PC(t))每秒种取一次数字,得到离散化数据温度(T(K))、压力(P(K))、流量(F(K))及颗粒浓度(PC(K)。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东大热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未经江苏东大热能机械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07362.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拖动式太阳能热水器清尘刷
- 下一篇:手拉脚蹬器
- 一种Nd<sub>2</sub>O<sub>3</sub>-Yb<sub>2</sub>O<sub>3</sub>改性的La<sub>2</sub>Zr<sub>2</sub>O<sub>7</sub>-(Zr<sub>0.92</sub>Y<sub>0.08</sub>)O<sub>1.96</sub>复相热障涂层材料
- 无铅[(Na<sub>0.57</sub>K<sub>0.43</sub>)<sub>0.94</sub>Li<sub>0.06</sub>][(Nb<sub>0.94</sub>Sb<sub>0.06</sub>)<sub>0.95</sub>Ta<sub>0.05</sub>]O<sub>3</sub>纳米管及其制备方法
- 磁性材料HN(C<sub>2</sub>H<sub>5</sub>)<sub>3</sub>·[Co<sub>4</sub>Na<sub>3</sub>(heb)<sub>6</sub>(N<sub>3</sub>)<sub>6</sub>]及合成方法
- 磁性材料[Co<sub>2</sub>Na<sub>2</sub>(hmb)<sub>4</sub>(N<sub>3</sub>)<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CH<sub>3</sub>CN)<sub>2</sub> 及合成方法
- 一种Bi<sub>0.90</sub>Er<sub>0.10</sub>Fe<sub>0.96</sub>Co<sub>0.02</sub>Mn<sub>0.02</sub>O<sub>3</sub>/Mn<sub>1-x</sub>Co<sub>x</sub>Fe<sub>2</sub>O<sub>4</sub> 复合膜及其制备方法
- Bi<sub>2</sub>O<sub>3</sub>-TeO<sub>2</sub>-SiO<sub>2</sub>-WO<sub>3</sub>系玻璃
- 荧光材料[Cu<sub>2</sub>Na<sub>2</sub>(mtyp)<sub>2</sub>(CH<sub>3</sub>COO)<sub>2</sub>(H<sub>2</sub>O)<sub>3</sub>]<sub>n</sub>及合成方法
- 一种(Y<sub>1</sub>-<sub>x</sub>Ln<sub>x</sub>)<sub>2</sub>(MoO<sub>4</sub>)<sub>3</sub>薄膜的直接制备方法
- 荧光材料(CH<sub>2</sub>NH<sub>3</sub>)<sub>2</sub>ZnI<sub>4</sub>
- Li<sub>1.2</sub>Ni<sub>0.13</sub>Co<sub>0.13</sub>Mn<sub>0.54</sub>O<sub>2</sub>/Al<sub>2</sub>O<sub>3</sub>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