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真空泵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10035.9 | 申请日: | 2011-12-0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222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益田大治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铃木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M13/00 | 分类号: | F01M13/00 |
代理公司: | 上海市华诚律师事务所 31210 | 代理人: | 梅高强;刘煜 |
地址: | 日本国静冈县***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真空泵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真空泵的安装结构,该真空泵用于使以摩托车为代表的车辆的发动机、尤其是四冲程发动机中的发动机箱呈负压。
背景技术
以往,在例如搭载于摩托车等的四冲程发动机中,将在缸体内进行动作的活塞的往复运动转换成收纳于发动机箱内的曲轴的旋转运动,将由曲轴的旋转产生的动力输出到外部。这种四冲程发动机的各种机械性损失(所谓统称的机械损失等)随着发动机的转速的上升而增大,其中之一为已公知的泵送损失。这里,所谓泵送损失是一种与活塞的往复运动对应的压力阻抗,主要是由包括泄漏气体在内的发动机箱内的空气引起的。
为了降低这种泵送损失,以往,如专列文献1所公开的那样,对发动机下了各种工夫。即,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动机中,包括与曲轴的旋转连动地进行动作的真空泵、以及与发动机箱连通的空气室,该空气室通过真空泵而呈负压。通过按照曲轴的转速进行动作的真空泵抽吸发动机箱内的空气,由此使发动机箱内始终保持负压。
此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发动机中,进一步使收纳曲轴的发动机箱内的气液混合的空气在设置于泵的上游或下游的通气室中进行气液分离,使泵的排出侧与燃烧室的吸排气通路连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5-60000号公报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20411号公报
然而,在发动机与泵之间设置通气室的情况下,要求泵进行对油分少的气体加压并将其排出的工作。即,要求具有能够承受绝热压缩工序所产生的自身发热的耐久性,且即便温度环境发生变化也要保持高密封性。此外,在泵与吸气通路或排气通路之间设置通气室的情况下,在泵室中通过的油分在密封性及冷却性方面能够有效地发挥作用,但是,因为压缩油分的工序的机械性损失较大,所以,其仍旧会抵消使泵送损失降低的效果。
尤其是V字型发动机,其构成为在发动机箱的上部配置有气缸头以及吸气管、排气管。在这种受制约的空间较难配设充分容量的通气室、泵的情况较多。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始终有效地实现优良的通气功能和泵送损失的降低的真空泵安装结构。
本发明的真空泵安装结构是一种对发动机箱内进行抽吸、使所述发动机箱内的压力为负压的真空泵的安装结构,其中,在所述真空泵的上方配置有通气室。
此外,在本发明的真空泵安装结构中,所述真空泵的上部配置有泄漏气体的吸入口。
此外,在本发明的真空泵安装结构中,所述真空泵的下部配置有泄漏气体的排出口。
此外,在本发明的真空泵安装结构中,所述真空泵的转动体轴与油泵的转动体轴为同轴。
此外,在本发明的真空泵安装结构中,所述通气室配置于曲轴箱的一个侧面。
此外,在本发明的真空泵安装结构中,所述通气室配置在V字型发动机的两侧队列的曲轴箱之间。
此外,在本发明的真空泵安装结构中,所述真空泵的转动体为罗茨式转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将空气中所包含的油分从气缸的典型地配置于V字型队列之间的通气室导到配置于发动机下方的真空泵中,能够有效地将油分用于真空泵的转动体周围的润滑。此外,空气所包含的油分能够通过转动体周围的密封作用增大泵效率。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摩托车的整体构成例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单元的构成例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单元中卸下空气滤清器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单元中卸下空气滤清器以及侧盖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单元的曲轴箱周围的主要结构的右侧视图及左侧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发动机单元中的油泵和真空泵的配置构成例的截面图。
图7是分别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真空泵的主要部分的构造以及与气体供给管的连接关系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真空泵与吸入侧管路的连接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图9是表示本发明实施方式的真空泵与排出侧管路的连接配置关系的立体图。
附图符号说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铃木株式会社,未经铃木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0035.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