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后扒技术性力量训练装置及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10648.2 | 申请日: | 2011-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023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洪涛;毕重人;林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海洋大学 |
主分类号: | A63B69/00 | 分类号: | A63B69/00;A63B21/055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66100 山***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技术性 力量 训练 装置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运动训练器材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后扒技术性力量训练装置及方法。
背景技术
随着体育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塑胶跑道的出现,短跑和跳跃运动员逐渐改变了以往传统的跑法。由于塑胶跑道的高弹性,现代短跑和跳跃技术已经不再强调后蹬,而是注重于大腿前摆和下压扒地动作的积极性。积极后扒可以在后蹬之前给身体向前的推动力,增强整体用力效果,从而加快短跑和起跳速度。
目前,运动员后扒能力较差,训练方法多是采用:1)高抬腿跑,2)负重做高摆扒地的技术,3)原地扒地动作徒手练习,4)采用胶带抗阻后扒练习,5)跨步跳。但这些方法由于支点都在手上,或者没有支点,导致向后摆腿的负荷太小、脚没有强力扒击地感觉、腿后摆动作不充分或不符合后扒实际技术动作,对后扒力量的培养效果不理想。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后扒技术性力量训练装置,旨在解决目前运动员后扒能力较差,传统的训练方法由于支点都在手上,或者没有支点,导致负荷太小或不符合后扒实际技术动作,不能高度模拟实际动作,对后扒力量的培养效果不理想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扒技术性力量训练装置,该装置包括:阻力机构、模拟扒地平台、固定机构;
所述阻力机构设置在所述模拟扒地平台的前上方,所述模拟扒地平台安装在所述固定机构的底座上。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扒技术性力量训练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练习者双足站立在所述模拟扒地平台上,双手握住扶手,并所述弹性阻力带系在踝关节或膝关节处;
练习者根据对负荷的要求调整对所述弹性阻力带进行调整;
练习者腿部后登,体验右腿或左腿从屈膝前摆到加速后扒的爆发性动作。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后扒技术性力量训练装置及方法,由阻力机构、模拟扒地平台、固定机构构成。后扒练习时,可折叠铁柱放倒,练习者的腿向下鞭打接触到模拟扒地平台时,圆柱状弹簧被压缩,踏板受到来自脚向下、向后的力,并向下转动,使练习者能完成完整后摆动作,防止脚受伤,充分体会到真正扒地的感觉。当可折叠铁柱撑起时,可作为站位平台,阻力机构达到了使练习者抗阻伸髋、伸膝、伸踝肌肉的目的,山羊角状顶髋器使练习者的髋部直接受力,支点合适,从而可以使训练负荷加到最大,克服了传统训练方法中负荷小、训练不具备针对性的缺陷,使练习者能够完成快速有力的爆发性扒地动作,真正模拟实际后扒技术,提高了训练质量,可使运动员在短跑和跳跃中取得更好的成绩。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扒技术性力量训练装置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的山羊角状顶髋器的左视图;
图3是图1中的山羊角状顶髋器的正视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扒技术性力量训练方法的流程图。
图中:1、阻力机构;11、挂钩;12、弹性阻力带;2、固定机构;21、底 座;22、空心方柱;23、山羊角状顶髋器;24、纵柱;25、扶手;26、插销;27、海绵套;3、模拟扒地平台;31、左脚站位平台;32、转轴;33、圆柱状弹簧;34、可折叠铁柱;35、右脚站位平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及优点更加清楚明白,以下结合附图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应当理解,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以解释本发明,并不用于限定发明。
图1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后扒技术性力量训练装置的结构。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
该装置包括:阻力机构1、模拟扒地平台3、固定机构2;
阻力机构1设置在模拟扒地平台3的前上方,模拟扒地平台3安装在固定机构2的底座21上。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阻力机构1包括:挂钩11、弹性阻力带12;
挂钩11固定弹性阻力带12的一端,弹性阻力带12的另一端系在练习者踝关节或膝关节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弹性阻力带12采用弹性胶带或阻力弹簧。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固定机构2包括:底座21、空心方柱22、山羊角状顶髋器23、纵柱24、扶手25;
山羊角状顶髋器23的下端固定在空心方柱22的一端,空心方柱22的另一端固定在底座21的中间部位,底座21的前端设置有两个纵柱24,纵柱24上端安装有扶手25。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空心方柱22与山羊角状顶髋器23相固定的一端设置 有插销26。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海洋大学,未经中国海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064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三氧化二铝陶瓷靶材的生产工艺
- 下一篇:杏鲍菇栽培基料及其制备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