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从幌伞枫叶中提取对抗薇甘菊的化感物质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11768.4 | 申请日: | 2011-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15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李鸣光;孙云;梁菁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山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65/08 | 分类号: | A01N65/08;A01P13/00 |
代理公司: | 广州粤高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102 | 代理人: | 陈卫 |
地址: | 510275 广东***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枫叶 提取 对抗 甘菊 物质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入侵植物生物防控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从幌伞枫叶中提取对抗薇甘菊的化感物质的方法。
背景技术
薇甘菊(Mikaina micrantha H.B.K.)属菊科(Compositae)假泽兰属,是广布于我国华南地区的主要入侵杂草。薇甘菊在种间竞争中排挤当地植物,极易形成单优种群,表现出很强的竞争优势,给粤东地区的农林业生产及自然生态系统造成严重威胁,是国家环境保护公布的首批入侵我国的外来物种之一。对于薇甘菊的防治,现一般采取人工清除,喷洒农药等方法进行清除。植物化感作用(allelopathy)是指植物(含微生物)通过向环境中释放化学物质而对其他植物或微生物产生有益或有害的作用,包括自毒作用(Rice E L. Allelopathy(2 edition),New York:Academic Press,1984)。植物化感作用是通过向环境释放化学物质来实现的,这些起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花干物质(allelochemical)。从目前的研究结果来看,酚类和萜类两类次生物质是高等植物的主要化感物质。用其他植物的化感物质来防治入侵种的范例是有的,且大多都处于开发阶段。近年来,国内外对薇甘菊的生物学特性、生物和化学防除等方面开展了大量研究,如徐高峰等(5种植物对薇甘菊化感作用研究,西南农业学报,2009年22卷5期:1439-1443)用水作为溶剂对云南省薇甘菊发生地伴生的常见本地物种异型莎草(Cyperus difformis)、水蓼(Polygonum hydropiper)和外来物种空心莲子草(Alternanthera philoxcroides)、三叶鬼针草(Bidens pilosaL.)以及农粮作物红薯(Ipomoea batatas)地上部分进行提取,后将各提取液配制成一定质量浓度的营养液培养薇甘菊幼苗,12 d后测其对薇甘菊幼苗的生长抑制情况。结果表明,5种植物化感作用的综合抑制效应总体表现为:空心莲子草>异型莎草>三叶鬼针草,水蓼和红薯对薇甘菊幼苗生长的抑制程度相似,但强度明显弱于前3种植物。
中国专利公开号为1826864的发明公开了一种完全遏制恶性杂草薇甘菊新个体生长的方法,是建造人工植物群落的方法,通过采用种植面积不小于56.25m2幌伞枫纯林以抑制薇甘菊的生长,达到了只用二个生长季的抚育就能使新的薇甘菊幼苗或个体不再出现的效果。但是种植林木在适用范围上有局限性,且抑制效果慢。
幌伞枫(Heteropanax fragrans (Roxb.) Seem),又名大蛇药、五加通等,为五加科幌伞枫属乔木植物。赵厚本等(华南地区几种常见植物对薇甘菊的化感作用研究,生态环境,2007,16(1):130-134)用幌伞枫的水提液或乙醇提取液配制成一定质量浓度的营养液,培养已生根的薇甘菊(Mikania micrantha)枝条,1个月后测其生长情况。具体水提方法是采集地上新鲜部分风干后粉碎称取125g加一定量蒸馏水浸泡24h,过滤,连续浸泡3次,合并滤液即得水提液;醇提方法是将植物地上新鲜部分风干粉碎后称取125g,加入一定量体积分数为95%的乙醇浸泡24h,过滤,连续浸泡3次,合并滤液,将乙醇减压蒸干,得深褐色浸膏,将浸膏放入烧杯加蒸馏水剧烈搅拌,得醇提液。用上述水提液和醇提液配上营养液培养薇甘菊,结果发现幌伞枫水提液培养的的薇甘菊插条无一成活;幌伞枫醇提液培养的薇甘菊插条成活率只有15.56%,表明幌伞枫对薇甘菊生长具有化感抑制作用。
宋任华等采用化学反应及广谱数据分析了幌伞枫的化学成分(大蛇药化学成分的研究,云南植物研究,1988,,1(4):457-465),发现其根茎的正丁醇提取物中含有化合物Ⅲ(其结构为mclaleucic acid-28-[α-L-rhamnopyranosyl-(1-4)- β-D-glucopyranosyl-(1-6)- β-D- glucopyranosyl),其粗苷的水解部分含有齐墩果酸、白千层酸、胡萝卜苷和化合物Ⅱ(其结构为3β,23-二羟基-20(29)-羽扇烯-27,28-二羧酸),另外还有化合物Ⅰ,为无色针状晶体,mp>300℃,对Liebermann试剂呈紫红色,示为三萜,质谱测定分子离子峰为486,分子式为C30H46O5。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通过改进现有的幌伞枫提取物的提取方法,提供一种新的从幌伞枫叶中提取对抗薇甘菊的化感物质的方法,该方法提取到的物质对薇甘菊杀灭或抑制效果更强烈。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山大学,未经中山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1768.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抗突变抗肿瘤的功能性食品
- 下一篇:用于核磁共振测试的煤样制备方法及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