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制备Mg-Al-Zn-xLa稀土镁合金半固态浆料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11829.7 | 申请日: | 2011-12-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371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闫洪;杜磊;黄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昌大学 |
主分类号: | C22C1/03 | 分类号: | C22C1/03;C22C23/02;C22F1/06 |
代理公司: | 南昌洪达专利事务所 36111 | 代理人: | 刘凌峰 |
地址: | 330000 江西省*** | 国省代码: | 江西;36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制备 mg al zn xla 稀土 镁合金 固态 浆料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制备半固态浆料的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制备Mg-Al-Zn-xLa稀土镁合金半固态浆料的方法。
背景技术
镁合金具有高比强度和高比弹性模量,良好的刚性、减震性、切削加工性和尺寸稳定性,优良的导电性、导热性和磁屏蔽性,具有优良的切削加工和抛光性能,易于铸造和二次使用,可延长压铸使用寿命等优点,在汽车、电子、电器、交通、航空航天和国防军事领域具有极其重要的应用价值和广阔的前景,是继钢铁和铝合金之后发展起来的第三类金属结构材料,并称之为21世纪的绿色工程材料。
目前,国内外制备非枝晶镁合金半固态组织的方法主要有机械搅拌法、应变诱发熔体激活法、近液相线铸造法、半固态等温热处理法等。前几种方法容易造成熔体污染且操作不便、设备要求高、费用高等缺点,因而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而半固态等温热处理法略去了半固态非枝晶坯料的制备步骤,而是在半固态成形前的二次加热过程中实现半固态的非枝晶化,其制备工艺简单,容易操作而且成本低,因而被认为是一种理想的镁合金半固态非枝晶组织浆料的制备方法。
Mg-Al系镁合金是镁合金中应用最广泛的合金,而稀土元素因其晶体结构与镁类似,原子半径与镁相差不大,可以通过细晶强化、弥散强化、固溶强化等方式来提高镁合金的性能,目前其作为合金化和微合金化元素正广泛地应用在镁合金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制备Mg-Al-Zn-xLa稀土镁合金半固态浆料的方法,采用本发明得到的稀土镁合金半固态组织均匀、圆整。
本发明是这样实现的,制备方法为首先把Mg-Al-Zn合金加热至熔化,将小颗粒状的Mg-La中间合金用铝箔纸包裹加入到熔液中,通过机械搅拌方式,使其均匀分布在熔液中;在710℃~720℃下静置20~30min后,浇注成铸锭,然后进行等温热处理;热处理时间为1~20min,热处理温度为570℃~590℃,即可获得稀土镁合金半固态浆料。
所述Mg-Al-Zn合金中Al的质量百分比为5.8%~7.2%,Zn的质量百分比为0.4%~1.5%,余量为Mg;Mg-La中间合金中La的含量为质量百分比14%~16%,其余为Mg。
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采用本发明得到的稀土镁合金半固态组织均匀,圆整,而且工艺简单,易于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制备的Mg-Al-Zn-xLa稀土镁合金半固态浆料的金相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制备的Mg-Al-Zn-xLa稀土镁合金半固态浆料的金相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制备的Mg-Al-Zn-xLa稀土镁合金半固态浆料的金相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实例1:首先把Mg-Al-Zn合金加热至熔化,将小颗粒状的Mg-La中间合金用铝箔纸包裹加入到熔液中,其中稀土La所占的质量分数为0.5%,通过机械搅拌方式,使其均匀分布在熔液中;在710℃下静置20min后,浇注成铸锭,然后进行等温热处理;热处理时间为5min,热处理温度为570℃,即获得稀土镁合金半固态浆料,见图1。
实施实例2:首先把Mg-Al-Zn合金加热至熔化,将小颗粒状的Mg-La中间合金用铝箔纸包裹加入到熔液中,其中稀土La所占的质量分数为1%,通过机械搅拌方式,使其均匀分布在熔液中;在715℃下静置25min后,浇注成铸锭,然后进行等温热处理;热处理时间为10min,热处理温度为580℃,即获得稀土镁合金半固态浆料,见图2。
实施实例3:首先把Mg-Al-Zn合金加热至熔化,将小颗粒状的Mg-La中间合金用铝箔纸包裹加入到熔液中,其中稀土La所占的质量分数为2%,通过机械搅拌方式,使其均匀分布在熔液中;在720℃下静置30min后,浇注成铸锭,然后进行等温热处理;热处理时间为20min,热处理温度为590℃,即获得稀土镁合金半固态浆料,见图3。
综上所述,也可从图中看出,采用本发明得到的Mg-Al-Zn-xLa稀土镁合金半固态组织圆整、分布均匀,而且工艺简单、安全可靠,操作方便。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昌大学,未经南昌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182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利用D-glucal抑制黄曲霉毒素产生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烃油转化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