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板式地表水地源热泵换热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14114.7 | 申请日: | 201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9454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13 |
发明(设计)人: | 龙激波;王平;阮芳 | 申请(专利权)人: | 湘潭大学 |
主分类号: | F28D9/00 | 分类号: | F28D9/00;F28F27/00;F25B30/06 |
代理公司: | 湘潭市汇智专利事务所 43108 | 代理人: | 颜昌伟 |
地址: | 4111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板式 地表 水地 源热泵换热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地源热泵换热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板式地表水地源热泵换热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传统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的取水方法有:1) 地表水直接应用式采用取水头取水,采用水质处理系统过滤水中的含砂量和藻类等杂质后直接送入冷水机组进行热交换,它的水处理系统投资与运行费用高,维护管理复杂,地表水中没有去除的杂质容易堵塞和腐蚀冷水机组换热器,地表水输送设备能耗大;2) 地表水间接应用式采用取水头取水,除砂过滤器降低水含沙量后,冷水机组冷却水通过板式换热器或壳管式换热器与地表水进行热交换,它的板式换热器或壳管式换热器必须与除砂过滤器配合使用,板式换热器或壳管式换热器需进行拆装清洗,维护管理量大, 对水处理器需进行加药、反冲洗、排水、排泥等维护,除砂过滤器分离的固体颗粒以及综合水处理器絮凝沉淀物需排放,对环境有一定污染,地表水输送设备能耗大;3)地表水中沉管换热式,它没有地表水输送能耗,但换热盘管表面地表水流速低,盘管的换热效率低,系统所需换热盘管面积增大;4) 渗滤取水方式,将可渗水盘管埋于地表水下的泥砂层中,地表水通过泥砂过滤后渗入盘管内,再直接送入冷水机组换热,它不需要设备过滤器和中间换热器,换热效率高,但它施工复杂,初投资大,地表水输送设备能耗高,盘管容易堵塞,运行维护费用高;以上方法均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地表水地源热泵技术的节能问题,特别是系统在设置过滤器与中间换热器的间接应用式运行,系统的初投资和运行管理费用都比较高,影响了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的节能效益,从而极大地限制了地表水地源热泵节能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保证地表水地源热泵系统节能、高效、稳定地运行的地表水地源热泵换热装置。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板式地表水地源热泵换热装置,它包括板式换热器、前护网、前支架、换热器外壳、后支架、轴流水泵、后护网、控制器、压差传感器、所述的前护网与前支架连接,前支架与换热器外壳连接,换热器外壳与后支架连接,后支架与轴流水泵连接,轴流水泵与后护网连接,板式换热器置于换热器外壳内,换热器外壳设有A循环水入口接管、B循环水入口接管、A循环水出口接管和B循环水出口接管,板式换热器与循环集水管、循环分水管连接成为一整体,循环集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换热器外壳上的接A循环水出口接管和B循环水出口接管;循环分水管的两端分别连接换热器外壳上的A循环水入口接管和B循环水入口接管。
上述的板式地表水地源热泵换热装置,所述的板式换热器其形状为为圆柱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技术效果是:1) 板式换热器为圆柱形,两端封板截面为半圆形,不会出现应力集中的问题,减少换热器壁厚,增强换热器承压能力和换热系数;2) 通过实施监测压差传感器的压力值变化,能够准确、直观地反映出前护网的堵塞情况,自动控制轴流水泵正转或反转,自动冲洗堵在前防护网上的杂物,换热装置不需要停机清洗;3) 循环水分水管与循环水集水管二次与圆柱换热器连通,能够保证换热器内循环水分布均匀,提高换热效率;4) 循环水分水管两端分别与A循环水进口接管、B循环水进口接管连接,将进水冲力传递到两端的A循环水进口接管、B循环水进口接管和换热器外壳上,循环水集水管两端分别与A循环水出口接管、B循环水出口接管连接,将出水冲力传递到两端地A循环水出口接管、B循环水出口接管和换热器外壳上,循环水分水管和循环水集水管均不承受轴向压力,保证换热器受力均匀;5) A循环水进口连接管、B循环水进口连接管、A循环水出口连接管和B循环水出口连接管与换热器外壳合成一体,管道连接受力作用于换热器外壳,保证来源于循环水管道的外力不影响内部的板式换热器。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整体结构分解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板式换热器的俯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板式换热器沿图3中A-A线的剖视图。
图5是本发明中的板式换热器的主视图。
图6是本发明中的板式换热器沿图5中B-B线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中的板式换热器沿图5中C向的向视图。
图1-图7中:1.前护网,2.前支架,3.换热器外壳,4.后支架,5.轴流水泵,6.后护网,7.控制器,8.压差传感器,9.板式换热器,10.A循环水出口接管,11.B循环水出口接管,12.A循环水入口接管,13.B循环水入口接管,14.循环水分水管,15.循环水集水管。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湘潭大学,未经湘潭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4114.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