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污泥干馏能源转化处理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14826.9 | 申请日: | 201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029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葛永昌 | 申请(专利权)人: | 葛永昌 |
主分类号: | C10B53/00 | 分类号: | C10B53/00;C02F11/12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101100 北京市通州***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污泥 干馏 能源 转化 处理 方法 | ||
所属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污泥干馏能源转化处理的方法,属于环境与污染防治和能源转化利用领域。
背景技术
污泥无害化处置作为一个世界性难题,如何有效地解决是世界各国污水处理行业的一个不断探索的重大课题。而目前,国内外污泥处理技术的现状主要是污泥厌氧消化、污泥高温好氧发酵、污泥脱水、污泥石灰稳定干化、污泥热干化、污泥焚烧等,其发展趋势是注重源头减量的技术研发、突破节能降耗的技术障碍、健全二次污染的防止技术、发展循环利用的运行模型。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如何确定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水处理厂污泥的处理、处置方法是摆在每一个业内工作者面前的重要任务。专家普遍认为,城市污水污泥的处理处置走资源化利用道路,是城市污水污泥最现实可行的处置方式。一个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处理处置不当不仅不能充分发挥消除污染保护环境的作用,也大大弱化了污水处理厂的净化功能,因此,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成套装备的开发与产业化,将成为行业发展的趋势。
近年来国内大中城市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垃圾围城趋势,因为一般而言,每处理完2000吨污水,就会留下来1吨污泥。随着市政污水越来越多,污水厂越建越多,污泥也越来越多。据估算,目前中国每天产生的含水80%的污泥,重量上几乎占到城市产生垃圾总量的25左右%,而且年增长率大于10%,使得城市生活环境受到极大威胁,污泥产量的快速增加将会使上述状况雪上加霜。由于活性污泥不但含大量有机质、重金属、病原菌、寄生虫(卵)等污染物,而且极难处理,因此,污泥的处置已成为污水处理企业的沉重包袱,也成为中国每一个城市必须要面对的紧迫问题。
目前,我国污泥处置存在的主要问题如下:
(1)污泥分散填埋,二次污染问题严重
据相关资料显示,目前我国的污泥填埋约占31%,污泥填埋问题十分突出。首先,消耗大量土地资源,不少城市很难找到新的填埋场;其次,产生大量渗沥液,由于含水率较高,污泥加剧了垃圾填埋场渗沥液的污染,给周边环境造成长久的损害,尤其是地下水资源所造成的损害更为严重;最后,对填埋气进行资源化利用的填埋场较少,填埋气体污染大气,并存在安全隐患。
(2)污泥农用比例过大,存在土壤污染风险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污泥农用比例约44.8%,是主要的处理方式之一,污泥农用项目存在隐患和风险。目前,我国关于污泥农用风险的研究体系尚不健全,对于污泥处置的风险研究主要涉及污泥土地施用对植物的影响、重金属从土壤到植物的迁移和重金属、氮、磷在土壤中的迁移,可用数据不充分,这些数据通常是基于短期(1-3年)的实验获得,而长期(10年以上)的田间实验数据较为缺乏,若用短期的实验数据预测长期的影响,其本身就存在一定的风险。此外,对于污泥土地施用后,周围相关暴露人群的消费资料,可用数据几乎为零。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的一项研究发现,在其试验的土地上连续施用污泥达10年后,土壤中镉、锌、铜含量均很高,种植的水稻、蔬菜受到严重的污染,并且污泥施用越多,污染情况越严重,施用污泥的农田,虽然土壤有机质明显增加,土壤酸度基本无变化,但土壤中的汞、镉污染严重,能引起小麦、玉米的污染。多数研究表明,污泥的有害成分进入土壤后,一般不会立刻表现出其不利影响,但若长期大量使用(长期大量使用,将会给基本农田造成不可逆转的损害),其负面效应就会明显地表现出来。
另外,污泥农用对空气的污染也很严重。据媒体报道,在2007年3月底4月初,北京市很多街道两边的绿化带上飘出了一种莫名的臭味,其来源正是绿化带草地上铺着的一层浅黑色的颗粒,这些颗粒是一种用城市污水处理厂的活性污泥为原料生产的特殊肥料,臭味就源于此肥料。
(3)污泥综合利用良莠不齐
据相关资料显示,我国的污泥综合利用约占10.5%。污泥建材利用是污泥源化方式的一种,其内容包含了利用污泥及其焚烧产物制造砖块、水泥、陶粒、玻璃、生化纤维板等。目前,污泥的建材利用已经被看作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污泥处置方式,并在日本以及欧美国家逐渐发展起来。相比较而言,我国在污泥建材利用发展方面有些落后,虽然在污泥制砖方面的研究确实不少,但缺乏实际的工程应用。总的来说,污泥建材利用在中国以及西方发达国家大多还处于研究及尝试的阶段,技术成熟和推广应用还需要一段很长的时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葛永昌,未经葛永昌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4826.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夹送辊润滑
- 下一篇:固体图像传感器和电子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