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L型建筑构件边部气流封闭通道安全逃生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15394.3 | 申请日: | 201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8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李安桂;郝鑫鹏;高然;雷文君;邱国志 | 申请(专利权)人: |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
主分类号: | F24F7/06 | 分类号: | F24F7/06;F24F9/00 |
代理公司: | 西安恒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61216 | 代理人: | 史玫 |
地址: | 710055***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建筑 构件 气流 封闭 通道 安全 逃生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人员逃生系统,尤其涉及一种L型建筑构件边部气流封闭通道安全逃生系统。
背景技术
火灾发生后会产生大量的烟气,而高温烟气是发生火灾时的主要致死原因。由于烟气比环境温度要高,其密度相对空气而言就会要小。与周围空气相比较小的烟气密度会产生浮力,致使烟气向上移动。当烟气向上运动碰到天花板时,由于后接触天花板的烟气会推挤之前接触天花板的烟气。这就导致了烟气沿着天花板进行水平移动,研究表明这种烟气的水平移动是非常危险的,因为它会将烟气带到建筑构件的各个地方。
研究表明对于建筑构件或者多层建筑,由于烟气在空间顶部的堆积,烟气高度会不断降低。这就会极大程度上压缩人员逃生的空间,参见图1。这会导致建筑内的人员难以逃生。从而造成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如果在火灾发生后,能够在建筑物内通过各种技术手段形成一条干净、低温也即没有烟气的区域,将极大程度上方便人员逃生。改善在火灾发生后的人员安全。从而最大限度的减少人员财产损失。
相关研究表明,目前没有任何一种防排烟系统能够100%的排除由于火灾所引起的火灾烟气。现有的建筑构件防烟系统主要采用在建筑顶部设置排烟风口的方式进行排烟,从而对建筑物内的烟气进行稀释,从而降低室内的烟气浓度,但目前现有技术存在以下几个问题:
(1)烟气稀释并不是全部排除,仍然有绝大部分的烟气存在于建筑物内,而这部分烟气同样会造成人员财产损失。
(2)烟气稀释作用并不是直接取决于排烟风机功率大小,因为排烟风机抽力的作用,在建筑物内形成负压,即建筑物内压力比室外的压力大,此情况下大功率排烟风机也无法完全从建筑物内抽出烟气。
针对现有技术单纯通过排烟风口的方式进行排烟的技术缺点,申请人于2010年申请了一项发明专利,其名称为一种楼梯井防烟系统(专利申请号:201010580513.6)对现有进行了改进,申请人本着“堵不如疏”的科学理念,通过六个独立的“射流”喷口产形成一对冲射流区,从而有效的阻止了烟气的进入,最终达到了放烟的效果。
随着申请人对该项课题的进一步研究,申请人发现上述系统还存在如下技术缺陷:
(1)虽然在先申请能够通过“射流”喷口阻止烟气进入保护区域,但是由于烟气具有湍动性、随机波动性,这使得烟气本身相对于各喷口出风速度有大有小,从而导致该楼梯井防烟系统对烟气的阻挡率仅70%-80%(体积百分比),因此剩余的20%-30%(体积百分比)烟气会进入该专利的防烟保护区域。
(2)在先申请无法排除经过“射流”喷口撞射流区的烟气,相反,由于上下多个射流喷口作用会加速通过撞射流区烟气的扩散。
(3)由于在先申请无法对通过对撞射流区的烟气进行排除,因此它主要的设计目的在于增强防烟系统对烟气的阻挡效率。在先申请防烟系统射流喷口一共设有三对六个喷口,通过后期的研究实践我们发现,在先申请的技术改进设计增加系统的初始投资资金、制造难度和运行费用。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或不足,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L型建筑构件边部气流封闭通道安全逃生系统,以在发生火灾时,有效阻止烟气往L型建筑构件边部蔓延,为遇难人员提供一可安全逃离的无烟通道。
为了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一种L型建筑构件边部气流封闭通道安全逃生系统,其特征在于:
包括L型第一静压箱和L型第二静压箱,第一静压箱和第二静压箱上下相对且平行设置,第一静压箱和第二静压箱之间通过通风管道相连通,通风管道上设置有进风口;所述第一静压箱的与第二静压箱相对的面上设有第一喷口和第二喷口,第一静压箱拐角的外侧设有第五喷口,第一喷口与第五喷口相邻;所述第二静压箱的与第一静压箱相对的面上设有第三喷口和第四喷口;其中:第一喷口与第三喷口上下对称设置;第一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5°,第三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为1°~5°,且第一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和第三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竖直方向之间的夹角相同;第五喷口的出风朝向、第一喷口的出风朝向和第三喷口的出风朝向相交于同一条线;第二喷口与第四喷口上下相对设置,第二喷口的出风朝向与第四喷口的出风朝向均为竖直方向且两者相对。
本发明的其他技术特征为:
所述的第二喷口和第四喷口处均安装有渐扩型喷口,且渐扩型喷口出口处和渐扩型喷口入口处的面积比为5比1。
所述第一喷口出口处的面积与第三喷口出口处的面积相同,所述渐扩型喷口出口处的面积与第一喷口出口处的面积比为5比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未经西安建筑科技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539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