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气体渗透管的定位密封组件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15609.1 | 申请日: | 2011-12-13 |
公开(公告)号: | CN103162057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6-19 |
发明(设计)人: | 李京华;渠团帅;王新;仓怀文;王祯鑫;李海洋;史喜成;董艳春;高晓强;王丽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F16L55/11 | 分类号: | F16L55/11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马驰 |
地址: | 116023 ***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气体 渗透 定位 密封 组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学分析领域的室温下位液体的有机化合物的标准气配制装置,具体是一种气体渗透管的定位密封组件。
背景技术
渗透管通常是由惰性的聚四氟乙烯管构成的一种小型装置,内装两相(气相或者液相、固相)平衡的有机化合物,二端采用粘合剂密封。当温度不变时,管内的气体以恒定速率从渗透管渗出。该装置置于载气流中,提供校正气体用以标定分析器系统、测试危险气体的报警点,研究材料和生化系统中的影响等。渗透管适用于任何要求稳定ppb到ppm级痕量气体的场合。例如VICI AG International的Dynacal渗透管、采用渗透管的动态配气装置的相关专利USP7269991、4399942、4958529、4977776、5239856、5457983、5665314和中国专利00214154.X等。
渗透管的二端通常采用粘合剂密封,这样就需要专用的粘合剂和制造工艺,并且采用粘合剂也增加了标准气污染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改进渗透管二端的密封设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气体渗透管的定位密封组件。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为:
一种气体渗透管的定位密封组件,用于渗透管的二端密封,包括螺栓体和螺母体;
螺栓体由上部的压盖、中部带外螺纹的圆柱体、下部径向上带环形凸起的插入部顺序固接而成;插入部带环形凸起处的轴截面为倒置的等腰梯形;
螺母体为中空的圆管,圆管内壁面上设有内螺纹,圆管内壁下部径向设有环状凸台。
渗透管的一端从螺母体的下部插入,螺栓体的插入部伸入渗透管内;螺栓体和螺母体通过外、内螺纹相螺合。
于螺栓体的压盖和螺母体上分别对应设有轴向的定位孔,对应的定位孔内穿套有定位栓,定位栓通过定位孔将螺栓体与螺母体定位固定。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通过螺母体与螺栓体定位固定、避免松动、实现了渗透管的密封,并减少了粘合剂可能引入到标准气的污染。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
图1为气体渗透管的定位密封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螺栓体,2螺母体,3渗透管,4定位栓,5定位孔,6外螺纹,7径向上带环形凸起的插入部,8内螺纹,9环状凸台。
具体实施方式
一种气体渗透管的定位密封组件,由螺栓体、螺母体、定位栓构成,渗透管的一端从螺母体的下部插入,螺栓体的插入部伸入渗透管内;螺栓体和螺母体通过外、内螺纹相螺合,定位栓将螺母体与螺栓体定位固定,从而达到密封渗透管的目的。
螺栓体上的定位孔的数量为2-8;螺母体上的定位孔的数量为2-8;定位栓插入定位孔而将螺母体与螺栓体定位固定。
实施例1:
采用本发明设计的定位密封组件,渗透管(3)的一端从螺母体(2)的下部插入,螺栓体(1)的插入部伸入渗透管(3)内;螺栓体(1)和螺母体(2)通过外、内螺纹相螺合。定位栓(4)通过定位孔(5)将螺栓体(1)与螺母体(2)定位固定,然后向渗透管(3)加入液体丙酮适量。
将渗透管(3)的另一端从另一个螺母体(2)的下部插入,另一个螺栓体(1)的插入部伸入渗透管(3)内;螺栓体(1)和螺母体(2)通过外、内螺纹相螺合。定位栓(4)通过定位孔(5)将螺栓体(1)与螺母体(2)定位固定,实现密封渗透管的二端的目的。
实施例2:
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制备气体渗透管,渗透管为聚四氟乙烯,内径2毫米,长度5厘米,内含丙酮液体,将该渗透管装在有载气的套管内,套管载气为空气,流速为330ml/min时,得到的标准丙酮气的浓度为1ppm。
实施例3:
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制备气体渗透管,渗透管为聚四氟乙烯,内径4毫米,长度20厘米,内含丙酮液体,将该渗透管装在有载气的套管内,套管载气为空气,流速为100ml/min时,得到的标准丙酮气的浓度为100ppm。
实施例4:
采用实施例1所述的方法,制备气体渗透管,渗透管为聚四氟乙烯,内径2毫米,长度5厘米,内含氨水液体,将该渗透管装在有载气的套管内,套管载气为空气,流速为350ml/min时,得到的标准丙酮气的浓度为5pp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5609.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