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人体下肢冲击模拟试验台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18121.4 | 申请日: | 201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91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唐刚;宓为建;杨红江;苌道方;石小平;房晓龙;刘希;许铮;江源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海事大学 |
主分类号: | G01M7/08 | 分类号: | G01M7/08 |
代理公司: | 上海天翔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24 | 代理人: | 孙景宜 |
地址: | 20013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人体 下肢 冲击 模拟 试验台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生物力学研究领域的试验设备,具体涉及到一种人体下肢冲击模拟试验台。
背景技术
人体下肢是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体运动的主要承担者。但目前由于各种事故的原因,下肢受损的患者较多,并严重地影响了患者的正常生活。目前我国仅交通事故造成下肢冲击受损的数量就是数以万计,且存在大量学生从寝室床上摔下,各种条件下人体坠落,运动员在跑步、跳高、跳远、跨栏等过程中下肢受损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因此对于下肢,特别是下肢关节在受到冲击的情况下的状态和受力情况,都需要我们重点研究。这对于设计下肢的受损防护措施以及受损后的修复工作都能提供有效的科学依据和基础。而目前人体下肢承受冲击过程中的受损信息的获取是一大难题,也基本是处于空白状态。
综上所述,针对现有技术的缺陷,特别需要一种人体下肢冲击模拟试验台,借用此发明装置,我们可以很好的模拟了下肢受冲击的过程,以便于将来更加深入的研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人体冲击模拟试验台,模拟人体在受到冲击的情况,同时可以调节人体不同的初始状态,无需要多个电机、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造价低。
本发明所解决的技术问题可以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人体下肢冲击模拟试验台,其特征在于,包括
一整体构架,包括位于底部的固定面板、位于中间的支撑板、位于顶端的顶板和连接它们的圆柱支架;所述固定面板上安装有移动导轨,支撑板的上表面设置有套筒,顶板设置有安装孔;
一初始状态调节装置,包括限位支撑板、限位螺柱、十字角度调节器和支撑台;所述限位支撑板安装于移动导轨上,限位支撑板上安装有十字角度调节器,还通过限位螺柱连接支撑台;
一冲击调节装置,包括双向可调电动机、轮轴、定滑轮、钢绳和电磁铁;所述双向可调电动机安装于顶板的上表面,通过轮轴带动定滑轮转动,所述定滑轮通过钢绳连接电磁铁。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整体构架的下底面设置有若干源头支座。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支撑板设置有若干螺旋孔,并安装有等数量的限位螺柱。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定滑轮,电磁铁和套筒的安装位置都位于整体构架的中心线上。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限位支撑板的安装方式采用人体下肢仿真结构,包括两个受力点和可绕受力点转动的支撑杆。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填补空缺:该发明填补了在人体冲击模拟试验台的空缺,为将来更加深入研究人体冲击提供了条件。
2)适用范围广:本发明的人体下肢初始状态调节装置为模拟不同情况的初始情况提供了保障。
3)操作方便:发明中的人体下肢初始状态调节装置和冲击调节装置操作方便、简单。
4)造价低:该发明结构简单,功能完善,节约科研成本。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所述的人体下肢冲击模拟试验台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现的技术手段、创作特征、达成目的与功效易于明白了解,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进一步阐述本发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所述的人体下肢冲击模拟试验台包括
一整体构架,包括位于底部的固定面板15、位于中间的支撑板8、位于顶端的顶板4和连接它们的圆柱支架9;所述固定面板15上安装有移动导轨14,支撑板8的上表面设置有套筒7,顶板4设置有安装孔;
一初始状态调节装置,包括限位支撑板13、限位螺柱11、十字角度调节器12和支撑台10;所述限位支撑板13安装于移动导轨14上,限位支撑板13上安装有十字角度调节器12,还通过限位螺柱11连接支撑台10;
一冲击调节装置,包括双向可调电动机1、轮轴2、定滑轮3、钢绳5和电磁铁6;所述双向可调电动机1安装于顶板4的上表面,通过轮轴2带动定滑轮3转动,所述定滑轮3通过钢绳5连接电磁铁6。
所述整体构架的下底面设置有若干源头支座16。
所述限位支撑板设置有若干螺旋孔,并安装有等数量的限位螺柱11。
所述定滑轮3,电磁铁6和套筒7的安装位置都位于整体构架的中心线上。
所述限位支撑板13的安装方式采用人体下肢仿真结构,包括两个受力点和可绕受力点转动的支撑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海事大学,未经上海海事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8121.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有机与无机材料的电致变色模块与结合该模块的显示装置
- 下一篇:水汽内压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