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造模制产品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18176.5 | 申请日: | 2005-08-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208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发明(设计)人: | 伊东宏;烧本数利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日本制钢所 |
主分类号: | B29C69/00 | 分类号: | B29C69/00;B29C41/08;B29C41/46;B29C43/02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梁晓广;关兆辉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制造 产品 方法 | ||
1.一种用于制造模制产品的方法,包括:
树脂涂覆步骤,将熔融热塑性树脂涂覆到成形模型上,所述成形模型在其表面上具有微细不平坦图案;
压制步骤,通过金属模型压制涂覆的热塑性树脂并且形成最终模制产品的形状;和
固化步骤,通过冷却涂覆的热塑性树脂而使该涂覆的热塑性树脂固化,
其中所述树脂涂覆步骤包括:
将热塑性树脂提供给包括排放口的树脂涂覆装置;
加热所述成形模型,使得热塑性树脂能够粘附到微细不平坦部分上;
在移动树脂涂覆装置时,将热塑性树脂从上面排放到微细不平坦部分上,其中所述树脂涂覆装置的排放压力使熔融树脂填充到微细不平坦部分中,并且所述模型的微细不平坦部分内的空气被排出;和
将热塑性树脂填充到微细的不平坦部分中,使得热塑性树脂具有与模制产品的最终形状大体上相同的形状和厚度。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模制产品的方法,
其中所述固化步骤为在对热塑性树脂施加压制力的同时使其冷却和固化的步骤。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模制产品的方法,
其中所述树脂涂覆装置可沿高达6个自由度移动,使得热塑性树脂从树脂涂覆装置的排放口填充到整个微细不平坦部分中。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模制产品的方法,
其中,所述微细不平坦部分具有10nm-1mm的宽度或直径,并且具有10nm-1mm的深度或高度。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模制产品的方法,
其中所述模制产品的厚度在50μm-5mm的范围。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模制产品的方法,
其中所述成形模型包括上金属模型和下金属模型,并且
其中,所述上金属模型和下金属模型中的至少一个包括微细不平坦部分。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用于制造模制产品的方法,还包括下列步骤(a)-(i):
(a)金属模型温度上升步骤,包括:
准备上金属模型和下金属模型;
将上金属模型的型腔表面的温度提升至能够维持与上金属模型的型腔表面相接触的热塑性树脂的软化状态的温度,这样,在下述压制步骤中,热塑性树脂能够变形,从而在施加于其上的压制力作用下遵循上金属模型的型腔表面的形状,而且不会在热塑性树脂的表面上形成固化层;和
将下金属模型的型腔表面的温度提升至一温度,使得在下述树脂涂覆步骤中被排放的热塑性树脂能够粘附到微细不平坦部分上;
(b)树脂涂覆步骤,包括:
在移动树脂涂覆装置的同时将热塑性树脂从树脂涂覆装置的排放口排出,使得热塑性树脂填充到整个微细不平坦部分上;和
涂覆热塑性树脂,直至其形成与模制产品的最终形状大体上相同的形状;
(c)压制步骤,包括:
使上金属模型和下金属模型彼此装配在一起;
利用压制力产生装置挤压介于下金属模型的型腔表面和上金属模型的型腔表面之间的涂覆的热塑性树脂;和
将热塑性树脂的形状成形为一封闭空间的形状,所述封闭空间形成在封闭型腔之间;
(d)固化步骤,在对热塑性树脂施加压制力的同时,通过将热塑性树脂冷却至希望的温度而使热塑性树脂固化;
(e)模型松开步骤,在上金属模型和下金属模型彼此配合的范围内以很小的量打开上金属模型和下金属模型;
(f)第一脱离步骤,通过使用安装于成形模型上的模型脱离装置将上金属模型和下金属模型的型腔表面之一从模制产品上脱离;
(g)第二脱离步骤,通过使用安装于成形模型上的脱离装置将与在(f)步骤中脱离的型腔表面不同的另一个型腔表面从模制产品上脱离;
(h)模型打开步骤,将成形模型打开至一距离,使得模制产品能够从成形模型中取出;和
(i)模制产品取出步骤,将模制产品从成形模型中取出。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用于制造模制产品的方法,其中所述步骤(c)包括:
抽出微小间隙中的空气,从而提供压力减小状态或大致真空状态,其中所述微小间隙在上金属模型和下金属模型彼此配合的状态下形成于上金属模型的型腔表面和热塑性树脂的顶面之间;
使上金属模型的型腔表面和热塑性树脂的顶面彼此接触;和
对热塑性树脂施加压制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日本制钢所,未经株式会社日本制钢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8176.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