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煤层气中游离气含量的测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18575.1 | 申请日: | 2011-12-1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511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孙粉锦;李贵中;欧阳永林;邓泽;陈振宏;王勃;庚勐;杨泳;曾良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G01N24/08 | 分类号: | G01N24/08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汤在彦 |
地址: | 100007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煤层气 游离 含量 测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煤层气含量测试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煤层气中游离气含量的测算方法。
背景技术
煤层气含量是指在自然条件下,单位质量或单位体积煤体中所含有的气体量,其主要成分是CH4(甲烷)。煤层气含量是表征煤层气储层特征的关键参数之一,准确获取煤层气含量对于煤层气资源勘探开发和煤矿瓦斯灾害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煤层气含量包括吸附气、游离气和溶解气,且以吸附气为主,游离气次之,溶解气含量极低。一般认为对于中、高煤阶吸附气占总含气量的90%~95%以上,主要以吸附状态存在于煤的基质微孔中,含少量游离气和极少量的溶解气。但对于以大、中孔主要的低煤阶而言,游离气含量比例较高,可占总气量的5%~50%。
目前煤层气含量测试主要是针对吸附气,参照GB/T 19559《煤层气含量测定方法》进行,将绳索取心的煤样密封至解吸罐,通过一定频率的解吸测量(解吸气)及残余气测量(残余气),并应用初始解吸点数据拟合得到损失气,三者(损失气、解吸气、残余气)相加得到总吸附气量。
不论是现行最新标准还是研究文献中均未涉及到游离气的具体测量和计算。游离气占总气量的比例与煤阶有关,特别是低煤阶,游离气含量不可忽视,不考虑游离气的含气量计算结果将导致实际煤层气资源被低估,因此,急需建立游离气含量的测算方法,对于合理评价煤层气资源以及制定勘探开发决策有重要意义。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煤层气中游离气含量的测算方法,以填补游离气测算的缺失,解决传统含气量测试中存在的忽视游离气造成总气含量结果偏低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煤层气中游离气含量的测算方法,该方法是通过通过核磁共振方法快速求取新鲜煤芯地面含水饱和度,并反算至地层状态下含气饱和度,来测算单位质量煤岩中所含的游离气体积。
优选地,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采集样品:待煤芯提出井口,打开岩芯管,取新鲜块状样品,并在所述新鲜块状样品上钻取未被钻井液污染的圆柱煤样;
(2)测算煤样体积V总;
(3)测算初始水体积:测出煤样的初始孔隙度φ0,据此计算初始水体积V水1;
(4)测算饱和水体积:将煤样抽真空并饱和水,测出饱和孔隙度φ1,并据此计算饱和水体积V水2;
(5)测算有效上覆压力和体积系数:测出该煤样的孔隙体积压缩系数Cp及视相对密度ρ,并根据煤样所处储层的深度、温度、压力条件及气体压缩因子,计算有效上覆压力Δp、体积系数B;
(6)计算游离气含量:根据前述步骤中的参数结果,计算游离气含量。
本发明的特点和优点是:本发明的煤层气中游离气含量的测算方法,能较准确地测算游离气含量,使总的含气量测试结果更接近与地下真实值,对于煤层气勘探和开发有重要意义。
附图说明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煤层气中游离气含量的测算方法,即通过通过核磁共振方法快速求取新鲜煤芯地面含水饱和度,并反算至地层状态下含气饱和度,来测算单位质量煤岩中所含的游离气体积。
本发明的一实施例中,该方法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采集样品:待煤芯提出井口,打开岩芯管,取新鲜块状样品,并取未被钻井液污染的圆柱煤样;
测算煤样体积V总;
测算初始水体积:测出煤样的初始孔隙度φ0,据此计算初始水体积;
测算饱和水体积:将煤样抽真空并饱和水,测出饱和孔隙度φ1,并据此计算饱和水体积;
测算有效上覆压力和体积系数:测出该煤样的孔隙体积压缩系数Cp及视相对密度ρ,并根据煤样所处储层的深度、温度、压力条件及气体压缩因子,计算有效上覆压力Δp、体积系数B;
计算游离气含量:根据前述步骤中的参数结果,计算游离气含量。
本发明能较准确地测算游离气含量,使总的含气量测试结果更接近与地下真实值,对于煤层气(特别是低煤阶煤层气)勘探和开发有重要意义。
为了更准确、透彻地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下面配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中,该煤层气中游离气含量的测算方法主要包括一下五个步骤:
(1)样品采集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8575.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锂离子二次电池及其正极活性材料
- 下一篇:含有稳定化的β-隐黄质的水及其用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