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降膜法高效脱氮器及其脱氮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19020.9 | 申请日: | 2011-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29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汪亮亮;汪洋 | 申请(专利权)人: | 汪亮亮;汪洋 |
主分类号: | C02F1/20 | 分类号: | C02F1/20;C02F1/58 |
代理公司: | 南京知识律师事务所 32207 | 代理人: | 韩朝晖 |
地址: | 430074 湖北省武汉市东湖***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降膜法 高效 脱氮器 及其 方法 | ||
1.一种降膜法高效脱氮器,包括上端开口的筒体(1)和筒体上部的进水口(3)、底部的进风口(10)和出液口(12),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筒体(1)内,自上而下分布收水器(2)、布水装置、液膜分散器(9)和集液斗(11),集液斗(11)连接出液口(12),进风口(10)在液膜分散器(9)和集液斗(11)之间;所述的布水装置包括沿筒体(1)径向设置的旋转布水管(5),由驱动装置(4)驱动绕筒体(1)中心轴旋转,旋转布水管(5)连接进水口(3)并设置一组雾化喷头(6);液膜分散器(9)包括隔板和隔板下方的一组沿筒体轴向均匀分布的列管,隔板平面上每一根列管的上方设置锥形物料斗(8),列管内壁的上端依次分布环形设置的螺纹匀水槽(13)和毛细气囊(14);布水装置和液膜分散器(9)之间为缓冲腔(7)。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膜法高效脱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收水器(2)为波形折板,捕捉随气流上升的雾化液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膜法高效脱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雾化喷头(6)孔径2~4mm,流量系数12.3~19.5。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膜法高效脱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锥形物料斗(8)与列管同轴设置,锥底直径与列管内径相同。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膜法高效脱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螺纹匀水槽(13)为列管内壁上的一组环形毛细凹槽,高度30-40mm。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膜法高效脱氮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毛细气囊(14)采用薄不锈钢片制作,沿列管内壁成环形布置,下部固定在列管内壁上,上端插入列管内壁上的滑槽密封(15);毛细气囊(14)内设有进气管(16),毛细气囊(14)内的相对压强为5~10kPa。
7.一种利用权利要求1所述的降膜法高效脱氮器脱除废水中氨氮的方法,废水和空气在所述的高效脱氮器中逆流接触,在气液接触过程中实现氨氮脱除,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废水由进水口(3)进入降膜法高效脱氮器,通过转动的旋转布水管(5)上的雾化喷头(6)向下喷射,使废水在筒体(1)截面上均匀分配;
2)、废水通过雾化喷头(6)后,成雾化状态进入缓冲腔(7),均匀附着在液膜分散器(9)上端的锥形物料斗(8)内;
3)、进入锥形物料斗(8)的废水沿液膜分散器(9)上部的螺纹匀水槽(13)进行二次布料;
4)、二次布料后的废水沿毛细气囊(14)下降,在列管内壁形成液膜,调整毛细气囊(14)内的气压,改变废水形成的液膜厚度;
5)、空气从进风口(10)通入筒体(1)内,在液膜分散器(9)列管内与液膜逆流接触,在气液接触过程中脱除氨氮。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脱除废水中氨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1)混凝沉淀
通过混凝沉淀去除废水中的悬浮物,出水浊度控制在20NTU以下;
2)调节废水温度、pH值
混凝沉淀后的出水调节温度和pH值,温度控制在30~35℃,pH控制在10~11;
3)物料均布
调节温度和pH值后的废水经过布置在旋转布水管上的雾化喷头向缓冲腔布水,喷头孔径2~4mm,流量系数12.3~19.5,雾化后的废水均匀分布在液膜分散器的隔板上,通过锥形物料斗沿液膜分散器上端的螺纹匀水槽进行二次分配;
4)液膜厚度控制
二次布料后的废水沿毛细气囊下降,在列管内壁形成液膜,毛细气囊的相对压强控制在5~10kPa,液膜厚度控制在0.3~0.4mm;
5)风量调整
空气从进风口通入筒体内,调节风量,气水比控制在8~12:1;
6)氨氮脱除
空气在液膜分散器列管内与液膜逆流接触脱除氨氮,脱除氨氮后的废水由集液斗收集后从出液口流出。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脱除废水中氨氮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步骤3)和4)包括如下具体步骤:
①通过雾化喷头(6)向缓冲腔(7)布水,雾化废水的体积中位数直径VMD为3400-4300um;
②雾化废水经缓冲腔(7)缓冲后,在重力和表面张力作用下被均匀分布在隔板平面上的各锥形物料斗(8)捕获;
③各锥形物料斗(8)捕获的废水沿锥形物料斗(8)内壁下降,进入螺纹匀水槽(13);
④在表面张力作用下,螺纹匀水槽(13)对废水进行二次分配,使废水沿液膜分散器(9)各列管内壁的圆周完全均布;
⑤在表面张力和毛细气囊的共同作用下,螺纹匀水槽(13)内的废水沿液膜分散器(9)列管内壁均匀下降,形成液膜,厚度控制在0.3-0.4m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汪亮亮;汪洋,未经汪亮亮;汪洋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19020.9/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