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用于湿法磷酸精制的浓缩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23493.6 | 申请日: | 2011-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43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吴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杰 |
主分类号: | C01B25/234 | 分类号: | C01B25/234 |
代理公司: | 武汉荆楚联合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2215 | 代理人: | 刘牧 |
地址: | 430064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湿法 磷酸 精制 浓缩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浓缩装置,尤其涉及一种用于湿法磷酸精制的浓缩装置,具体适用于提高蒸发效果、防止虹吸效应、除沫以及满足汽提脱氟或汽提回收萃取剂的需要。
背景技术
目前,蒸发器广泛应用于化工、制药、食品等领域,一般包括自然循环蒸发器和强制循环蒸发器两种,其中,强制循环蒸发器一般用于浓稠或带结晶的料液的浓缩。
中国专利授权公告号为CN101391784B,授权公告日为2011年4月20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全强制循环蒸发器,该全强制循环蒸发器中沸腾室的内部结构太复杂,加了很多的挡板与折流板,不利于蒸发,阻碍闪蒸效果的实现,同时,出料口高度与进料口基本一样,不仅会进一步降低蒸发效果,阻碍闪蒸效果的实现,而且易造成被浓缩料液短路而被直接排出。由此可见,该种全强制循环蒸发器不仅难以实现闪蒸效果,而且会造成被浓缩料液短路而被直接排出。
中国专利专利号为ZL93231051.6,授权公告日为1994年3月23日的实用新型专利公开了一种标准式强制循环蒸发器,该种标准式强制循环蒸发器进行了二次加热,第一次加热在蒸发室的循环出口,这里加热会使循环泵产生气蚀,二次加热后的料液通过分配盘分布到蒸发室内,以期均匀蒸发料液,殊不知这样会造成较大阻力,而且由于循环进料口朝上,因而易导致蒸发时产生的液滴,即料液细小液珠,随二次蒸汽向上冲出蒸发室。由此可见,该种标准式强制循环蒸发器不仅会使循环泵产生气蚀,而且会导致料液细小液珠随二次蒸汽逸出。
中国专利公布号为CN102008829A,公布日为2011年4月13日的发明专利公开了一种真空多效强制循环蒸发装置及其浓缩物料的方法,该种真空多效强制循环蒸发装置试图利用真空来实现料液的转移,但由于操作过于复杂,而且需要形成或者破真空,造成无法形成连续化生产。由此可见,该种真空多效强制循环蒸发装置无法形成连续化生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克服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难以实现闪蒸效果、料液细小液珠易随二次蒸汽逸出、无法形成连续化生产的缺陷与问题,提供一种能实现闪蒸效果、料液细小液珠不易随二次蒸汽逸出、能形成连续化生产的用于湿法磷酸精制的浓缩装置。
为实现以上目的,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一种用于湿法磷酸精制的浓缩装置,包括闪蒸室、强制循环泵与加热器,所述闪蒸室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二次蒸汽出口与下循环管,左右两侧分别设置有上循环管与浓缩料液出口管,浓缩料液出口管的另一端与浓缩料液槽相通,所述下循环管的另一端与强制循环泵相连接,强制循环泵的另一端与加热器相连接,加热器的另一端与上循环管相连接,上循环管另一端的上循环管管口与闪蒸室相连接,且在下循环管上近强制循环泵的部位设置有进料口;
所述浓缩装置还包括设置于闪蒸室内部的浓缩料液内管,该浓缩料液内管的一端与浓缩料液出口管相连接,另一端为向下延伸后的内管口,内管口近闪蒸室底部设置,且内管口的高度低于上循环管管口。
所述浓缩料液内管沿闪蒸室的内壁设置。
所述浓缩料液出口管上近闪蒸室的部位设置有气压同步管,该气压同步管的另一端与闪蒸室内部或大气相通。
所述气压同步管的另一端设置有与闪蒸室内部相通的同步管内管口,该同步管内管口的高度高于上循环管管口。
所述浓缩装置还包括设置于闪蒸室内部的除沫管以及设置于闪蒸室外部的旋风分离器,除沫管与二次蒸汽出口相连接,二次蒸汽出口的另一端与旋风分离器相连接,旋风分离器的另一端经冷凝器与冷凝液槽相连接,且在冷凝液槽上设置有接真空口。
所述除沫管包括相互连接的圆管部与圆锥部,圆锥部与圆管部的底端相连接,圆管部的顶端与二次蒸汽出口相连接,且在圆管部的管壁上均匀设置有多个管壁孔。
所述管壁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
所述浓缩装置还包括近闪蒸室底部设置的蒸汽管,该蒸汽管包括相互连接的直管与环管,直管的一端与位于闪蒸室内部的环管相连接,另一端延伸至闪蒸室的外部,且在环管上均匀设置有多个蒸汽孔。
所述蒸汽孔的形状为圆形、椭圆形、三角形或多边形。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杰,未经吴杰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3493.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碳化硅微粉中游离碳清除装置及方法
- 下一篇:一种电缆架及斗轮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