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鱼类幼鱼活体拖网捕捞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25291.5 | 申请日: | 2011-12-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912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25 |
发明(设计)人: | 张涛;侯俊利;刘鉴毅;赵峰;庄平;章龙珍;冯广朋;黄晓荣;王妤;宋超;张琴星;杨阳;常有民;黄桂云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73/02 | 分类号: | A01K73/02 |
代理公司: | 上海泰能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31233 | 代理人: | 宋缨;孙健 |
地址: | 20009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鱼类 幼鱼 活体 拖网 捕捞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鱼类捕捞方法,特别是涉及一种鱼类幼鱼活体拖网捕捞方法。
背景技术
在进行鱼类繁育、育种、养殖的研究过程中,从天然水域捕捞鱼类幼鱼活体,通过暂养驯化,从而获得天然群体,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途径。然而,采用拖网、刺网、张网等传统网具捕捞作业过程中,捕捞死亡率高,尤其是采用拖网捕捞方法时,对于一些应激性较强、游泳速度较快的中上层鱼类,很难捕捞采集获得活体幼鱼。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鱼类幼鱼活体拖网捕捞方法,能够提高拖网捕捞鱼类幼鱼的成活率。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鱼类幼鱼活体拖网捕捞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圆桶的侧面开孔,孔的位置靠近圆桶的桶口位置;
(2)将圆桶安装在拖网尾部的囊网后部;
(3)在自然水域中采用单船拖网的方式进行拖网作业;
(4)起网收集圆桶中的捕获的鱼类幼鱼。
所述步骤(2)中通过聚乙烯网线将圆桶安装在拖网尾部的囊网后部。
所述步骤(3)中拖网的速度为3海里/小时。
所述步骤(3)中拖网的时间为2分钟。
有益效果
由于采用了上述的技术方案,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的优点和积极效果:本发明利用在拖网尾部的囊网后部加装一个底部封闭、侧面上部开孔的塑料圆桶,使拖网捕获的幼鱼集中在该圆桶中,能减小普通拖网捕捞过程中网具摩擦、过强水流应激等对鱼体的摩擦损伤;捕捞出水后装置的圆桶底部留存有一定量水,能防止鱼体离水后的强烈应激和短暂缺氧损伤,显著提高拖网捕捞鱼类幼鱼的成活率。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中拖网捕捞装置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进一步阐述本发明。应理解,这些实施例仅用于说明本发明而不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此外应理解,在阅读了本发明讲授的内容之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作各种改动或修改,这些等价形式同样落于本申请所附权利要求书所限定的范围。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鱼类幼鱼活体拖网捕捞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在圆桶的侧面开孔,孔的位置靠近圆桶的桶口位置。孔的位置可以从桶口的边缘一直延续到桶的中部。
(2)将圆桶安装在拖网尾部的囊网后部。如图1所示,通过聚乙烯网线将圆桶和拖网尾部的囊网末端部位连接。
(3)采用单船拖网的方式进行拖网作业。利用加装了如图1所示的捕捞装置,在自然水域中,采用单船拖网的方式,以3海里/小时的拖网速度进行2分钟的拖网作业。
(4)起网收集圆桶中的捕获的鱼类幼鱼。拖网作业2分钟后起网,收集圆桶中的捕获的鱼类幼鱼,并将鱼类幼鱼迅速置入加有不间断充氧水体的塑料箱中进行暂养,即可获得鱼类幼鱼活体。
不难发现,本发明利用在拖网尾部的囊网后部加装一个底部封闭、侧面上部开孔的塑料圆桶,使拖网捕获的幼鱼集中在该圆桶中,能减小普通拖网捕捞过程中网具摩擦、过强水流应激等对鱼体的摩擦损伤;捕捞出水后装置的圆桶底部留存有一定量水,能防止鱼体离水后的强烈应激和短暂缺氧损伤,显著提高拖网捕捞鱼类幼鱼的成活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未经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东海水产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529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微小磁体工件的表面喷涂工艺
- 下一篇:一种锂离子电池负极竹碳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