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绕线均匀的绕线机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26679.7 | 申请日: | 2011-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88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董美宇 | 申请(专利权)人: | 吴江市合成电子机械厂 |
主分类号: | H01F41/06 | 分类号: | H01F41/06;H02K7/116 |
代理公司: | 常州市维益专利事务所 32211 | 代理人: | 王凌霄 |
地址: | 215200 江苏省***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均匀 绕线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绕线机,尤其涉及一种绕线均匀的绕线机。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卷绕电线线缆的绕线工序主要是通过一些简单的工具再配合以手工辅助来完成,这种绕线方式,不仅员工的劳动强度大,生产效率低。现有技术中出现了的绕线机,多是在原有的工具基础上采用电机来带动绕杆的转动,虽然起到了自动化的进步,但是没有人工的协助,绕线机卷绕而成的线圈杂乱无章,极为不平整、不均匀、整体不美观,直接影响其销售量,并且卷绕不牢固,在线圈卷绕完成后的储藏和搬运过程中,非常出现松脱的现象。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绕线均匀的绕线机,解决了现有的绕线机自动卷绕而成的线圈不平整、不均匀、直接影响其销售量,整体不美观,并且卷绕不牢固,在线圈卷绕完成后的储藏和搬运过程中,非常出现松脱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绕线均匀的绕线机,包括驱动电机、夹具座、连接轴、第一绕杆、第二绕杆和机壳,所述的驱动电机安装在机壳内,并通过连接轴与位于机壳外的夹具座的中部相连接,第一绕杆和第二绕杆的端部均安装在夹具座的两端,且第一绕杆和第二绕杆相互平行,所述的机壳上设有可部分来回进出机壳的摆臂,摆臂位于机壳外部的一端上设有引导孔,引导孔悬置在第一绕杆和第二绕杆的旋转轨迹外侧,摆臂位于机壳的内部通过齿轮组件与驱动电机相连。
为使本发明起到更好的技术效果: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齿轮组件由传动齿轮一和传动齿轮二构成,传动齿轮一安装在连接轴上,传动齿轮二上安装有连接臂,连接臂的末端铰连接在摆臂位于机壳的端部,直接利用齿轮传动的方式来带动摆臂的运动,不仅能让摆臂的运动频率与第一绕杆和第二绕杆的转动频率相适应,而且结构简单,维修和保养均非常方便。
更进一步的技术方案是上述的摆臂位于机壳的部分通过滑动套固定,用于限制摆臂除水平方向的其他方向运动。
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所产生的有益效果在于:将线圈穿过摆臂上的引导孔,然后通过运动频率与第一绕杆和第二绕杆的转动频率相适应的摆臂的来回运动,可以非常均匀的将线圈卷绕在第一绕杆和第二绕杆上,使整个线圈卷绕整齐、均匀,使其美观大方,并且卷绕非常牢固,不会在储藏和搬运过程中自行松脱。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驱动电机; 2、夹具座; 3、连接轴; 4、第一绕线杆; 5、第二绕线杆; 6、机壳; 7、摆臂; 8、引导空; 9、传动齿轮一; 10、传动齿轮二; 11、连接臂; 12、滑动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描述:
如图1所示,一种绕线均匀的绕线机,包括驱动电机1、夹具座2、连接轴3、第一绕杆4、第二绕杆5和机壳6,所述的驱动电机1安装在机壳6内,并通过连接轴3与位于机壳6外的夹具座2的中部相连接,第一绕杆4和第二绕杆5的端部均安装在夹具座2的两端,且第一绕杆4和第二绕杆5相互平行,所述的机壳6上设有可部分来回进出机壳6的摆臂7,摆臂7位于机壳6外部的一端上设有引导孔8,引导空8悬置在第一绕杆4和第二绕杆5的旋转轨迹外侧,摆臂7位于机壳6的内部通过齿轮组件与驱动电机1相连。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以:齿轮组件由传动齿轮一9和传动齿轮二10构成,传动齿轮一9安装在连接轴3上,传动齿轮二10上安装有连接臂11,连接臂11的末端铰连接在摆臂7位于机壳6的端部,直接利用齿轮传动的方式来带动摆臂7的运动,不仅能让摆臂7的运动频率与第一绕杆4和第二绕杆5的转动频率相适应,而且结构简单,维修和保养均非常方便;摆臂7位于机壳6的部分通过滑动套12固定,用于限制摆臂7除水平方向的其他方向运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并不用以限制本发明,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吴江市合成电子机械厂,未经吴江市合成电子机械厂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667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