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内燃机进排气门控制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28301.0 | 申请日: | 2011-12-19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4444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9 |
发明(设计)人: | 隆武强;崔靖晨;盛凯;田江平;冷先银;齐鲲鹏;董全;张强 | 申请(专利权)人: | 大连理工大学 |
主分类号: | F01L13/06 | 分类号: | F01L13/06;F02D13/04;F01L9/04;F01L1/34 |
代理公司: | 大连星海专利事务所 21208 | 代理人: | 花向阳 |
地址: | 116024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内燃机 气门 控制 方法 | ||
1.一种内燃机进排气门控制方法,对涡轮增压内燃机或自然吸气内燃机的进排气门采用可变进气门系统和可变排气门系统进行控制,所述可变进气门系统的第1进气门控制信号控制进气门供油电磁阀(8)的开启正时和进气门泄油电磁阀(9)的关闭正时,决定进气门(4)的开启正时;第2进气门控制信号控制进气门供油电磁阀(8)的开启持续期,决定进气门(4)的升程;第3进气门控制信号控制进气门泄油电磁阀(9)的关闭持续期,决定进气门(4)的关闭正时;所述可变排气门系统的第1排气门控制信号控制排气门供油电磁阀(14)的开启正时和排气门泄油电磁阀(15)的关闭正时,决定排气门(10)的开启正时;第2排气门控制信号控制排气门供油电磁阀(14)的开启持续期,决定排气门(10)的升程;第3排气门控制信号控制排气门泄油电磁阀(15)的关闭持续期,决定排气门(10)的关闭正时;第4控制信号控制在压缩机后的进气管和涡轮增压器前的排气管之间的气阀的启闭状态;其特征是:在涡轮增压内燃机低速大扭矩工况、高原环境和加速工况下,采用高压缩比低膨胀比循环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进排气门系统来提前开启排气门(10),提前开启进气门(4),增加进气门(4)升程,推迟关闭进气门(4);在涡轮增压内燃机高速大负荷工况下,采用低压缩比高膨胀比循环进行控制,通过控制进排气门系统来推迟开启排气门(10),提前开启进气门(4),降低进气门(4)升程,提前关闭进气门(4),同时,打开在压缩机后的进气管和涡轮增压器前的排气管之间的气阀;在冷启动时,推迟开启排气门(10),减小排气门(10)升程,提前关闭排气门(10),提前开启进气门(4),增加进气门(4)升程,提前关闭进气门(4);按照内燃机制动的要求来调节气门开启参数,对涡轮增压内燃机采用以进为进-以排为排的制动模式,通过控制进排气门系统,在上止点前后两次启闭排气门(10),在下止点附近启闭进气门(4)。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进排气门控制方法,其特征是:所述自然吸气内燃机按照制动的要求来调节气门开启参数,通过控制进排气门系统,在上止点前后两次启闭进气门(4)或排气门(10),在下止点附近启闭进气门(4)或排气门(10) 。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进排气门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涡 轮增压内燃机低速大扭矩工况、高原运行工况和加速工况下,当涡轮增压器的进气增压程度低于内燃机相应工况的进气增压设定值时,则基于高压缩比低膨胀比的热力循环,采用以下方式:电控单元通过控制第1排气门控制信号,减小排气门供油电磁阀(14)的开启正时和排气门泄油电磁阀(15)的关闭正时,提前开启排气门(10);电控单元通过控制第1进气门控制信号,减小进气门供油电磁阀(8)的开启正时和进气门泄油电磁阀(9)的关闭正时,提前开启进气门(4);电控单元通过控制第2进气门控制信号,增加进气门供油电磁阀(8)的开启持续期,增加进气门(4)的升程;电控单元通过控制第3进气门控制信号,增加进气门泄油电磁阀(9)的关闭持续期,推迟关闭进气门(4)。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内燃机进排气门控制方法,其特征是:在所述涡轮增压内燃机高速大负荷工况下,当涡轮增压器进气增压程度高于内燃机相应工况的进气增压设定值时,则基于低压缩比高膨胀比的热力循环,采用以下方式:电控单元通过控制第1排气门控制信号,增加排气门供油电磁阀(14)的开启正时和排气门泄油电磁阀(15)的关闭正时,推迟开启排气门(10);电控单元通过控制第1进气门控制信号,减小进气门供油电磁阀(8)的开启正时和进气门泄油电磁阀(9)的关闭正时,提前开启进气门(4);电控单元通过控制第2进气门控制信号,减小进气门供油电磁阀(8)的开启持续期,减小进气门(4)的升程;电控单元通过控制第3进气门控制信号,减小进气门泄油电磁阀(9)的关闭持续期,提前关闭进气门(4);同时,电控单元控制第4控制信号打开在压缩机后的进气管和涡轮增压器前的排气管之间的气阀。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大连理工大学,未经大连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28301.0/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