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电子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30305.2 | 申请日: | 2011-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837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迫田慎平;小池靖弘;浅野裕明;尾崎公教;谢尔盖·莫伊谢耶夫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H05K9/00 | 分类号: | H05K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陈炜;李德山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子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电子装置。
背景技术
为了减少电子装置中的噪声,在电子装置的电路的输出线上已设置滤波电容器。滤波电容器被设置在容纳电路的壳体内。例如,参考日本特开第2001-77650号公报。
然而,即使在壳体中设置滤波电容器,壳体的外部也在一定程度上受壳体内辐射的噪声的影响。具体地,如果这样的噪声被传输到位于滤波电容器与壳体之间的电路的部分输出线,则噪声经由输出线从壳体射出。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防止屏蔽部件(shielding member)内部产生的噪声经由输出线传输到与输出线相连接的外部装置。
发明内容
根据该配置,即使在电路中产生的噪声被传输到屏蔽部件内部的输出线,通过布置在屏蔽部件外部的滤波电容器也能去除噪声。因此,防止了噪声进一步发射到外部。即,防止了在屏蔽部件内部产生的噪声经由输出线传输到与输出线相连接的外部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包括屏蔽部件、具有输出线且被布置在屏蔽部件内部的电路、以及布置在屏蔽部件外部以与输出线相连接的滤波电容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提供了一种电源单元,该电源单元包括用作屏蔽部件的壳体、具有输出线且布置在壳体内部的直流/直流(DC/DC)转换器、布置在壳体外部的输出接线座、以及布置在输出接线座外部以与输出线相连接的滤波电容器。
根据该配置,缩短了输出端子与滤波电容器之间的距离。
根据该配置,滤波电容器屏蔽部件屏蔽滤波电容器的周界。这减小了外部噪声对滤波电容器的影响。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电源单元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电源单元被切掉一部分的左视图或侧视图,其示出沿图1中的箭头A的方向观看的电源单元;
图3是图1的电源单元被切掉一部分的右视图或侧视图,其示出沿图1中的箭头B的方向观看的电源单元;
图4是示出图1的电源单元的电气配置的图;
图5是示出根据变形实施例的电源单元的正视图;以及
图6是切掉一部分的侧视图,其示出图5的电源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图1~4示出本公开的一个实施例。
如图1、2和3所示,作为电源单元10的电子装置具有箱状壳体20。壳体20由铝制成,被设置为接地电位,并且用作屏蔽部件。在壳体20内布置作为图4所示的DC/DC转换器40的电路。
如图4所示,DC/DC转换器40是正激开关电源转换器(forward switching power supply converter),并且包括变压器41、开关器件42、二极管44、45、电感器46和电容器47。开关器件42连接至变压器41的初级侧,并且电感器46和电容器47经由二极管44、45连接至变压器41的次级侧。外部DC功率被供给至变压器41的初级侧。当开关器件42执行切换时,经由电感器46和电容器47在变压器41的次级侧输出转换的功率。输出线L1从电感器46与电容器47之间的连接点Pa延伸。滤波电感器48位于输出线L1上。输出线L1延伸到壳体20的外部,并且连接至位于壳体20外部的滤波电容器50。接线螺杆32的近端电连接至接线座主体31的接线板33的近端。
变压器41、开关器件42、二极管44、45、电感器46、电容器47和滤波电感器48安装在印刷电路板(未示出)上。包括印刷电路板的各种电子组件被布置在壳体20内。
如图1、2和3所示,输出接线座30附接至壳体20的外侧表面。输出接线座30包括由树脂制成的接线座主体31、从接线座主体31延伸到壳体20外部的接线螺杆32以及从接线座主体31向壳体20内延伸的接线板33。接线座主体31被固定螺栓34、35紧固于壳体20。
接线座主体31包括:接线座板31a,其接触壳体20的外侧表面;向内突出部31b,其在壳体20内从接线座板31a向内突出;以及向外突出部31c,其从接线座板31a向壳体20外突出。即,接线座板31a具有接触壳体20的外侧表面的接触表面和位于与接触表面相对的侧上的暴露表面。向内突出部31b从接线座板31a的接触表面向内突出到壳体20内。向内突出部31b被插入在壳体20中形成的通孔21中。向外突出部31c从接线座板31a的暴露表面向外从壳体20突出。
固定螺栓34、35延伸穿过接线座板31a并旋入壳体20内。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030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氨氮废水资源化处理工艺及设备
- 下一篇:大豆蛋白纤维与棉混纺织的染整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