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化工园区废水生物处理装置与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31148.7 | 申请日: | 2011-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543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刘伟京;徐军;涂勇;白永刚;吴海锁;吴伟;张龙;郭方峥;许明;林乔乔 | 申请(专利权)人: | 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C02F9/14 | 分类号: | C02F9/1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36 ***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化工 废水 生物 处理 装置 方法 | ||
1.一种化工园区废水生物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匀质匀量,化工园区内各企业废水经预处理后收集至调节池调节水质水量;
(2)初沉淀,通过投加絮凝剂PAC(聚合氯化铝)或PAM(聚丙烯酰胺)等进行絮凝沉淀处理,可去除废水中宜于沉淀且比重较大的物质;
(3)厌氧处理,通过厌氧菌和兼性细菌水解发酵作用,大分子有机物和难降解物质被分解为溶解性的小分子有机酸,提高废水的可生化性,部分易降解有机物被去除;
(4)第一级缺氧反硝化,第一级曝气池富含硝态氮的硝化液回流至此,通过反硝化菌的反硝化作用还原成N2等溢出;
(5)第一级曝气氧化,采用粉末活性碳法(PACT),在好氧系统中投加一定量的粉末活性碳。活性碳富集微生物降解有机物的同时,吸附部分难降解有机物,提高了系统难降解有机物去除效果与抵抗毒物冲击能力,氨氮被富集的硝化菌氧化成硝态氮,上清液回流至一级缺氧池;
(6)第二级缺氧反硝化,第二级曝气池富含硝态氮的硝化液回流至此,通过反硝化菌的反硝化作用还原成N2等溢出;
(7)第二级曝气氧化,第一级曝气氧化池中粉末活性碳有效吸附了抑制微生物生长的有毒物质,在二级曝气池中,溶解性的小分子有机物被碳氧化菌氧化进一步去除,氨氮被进一步氧化成硝态氮,上清液回流至二级缺氧池;
(8)二次沉淀,第二级曝气池活性污泥沉淀分离,其中部分回流至改进ABR反应器前端,部分回流至一级缺氧池前端,部分回流至二级缺氧池前端,剩余的部分排放至污泥浓缩池;
(9)臭氧氧化,利用强氧化剂臭氧,进一步氧化去除污水中有机物,对病毒等也具有非常强的杀灭性;
(10)混凝沉淀,二沉池出水中微小的难以沉淀生物絮体,通过投加絮凝剂PAC(聚合氯化铝)或PAM(聚丙烯酰胺)等进行混凝沉淀处理,形成大颗粒絮体矾花;
(11)过滤,混凝沉淀池内形成的大颗粒絮体被转盘过滤器截留过滤,过滤水进入臭氧消毒池,反冲洗水排入调节池;
(12)消毒,通过二氧化氯对出水进行消毒,出水可回用;
(13)污泥浓缩,初沉池、改进ABR反应器、一级粉末活性碳曝气池、二沉池和臭氧氧化池剩余污泥贮存在污泥浓缩池,进行浓缩污泥;
(14)污泥脱水,剩余污泥脱水,减少污泥含水率,形成泥饼后外运。
2.一种化工园区废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调节池、初沉池、改进ABR装置、一级缺氧池、一级粉末活性碳曝气池、二级缺氧池、二级曝气池、二沉池、臭氧氧化池、混凝池、转盘过滤器、二氧化氯消毒池、污泥浓缩池等工艺单元。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化工园区废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池、初沉池、改进ABR装置、一级缺氧池、一级粉末活性碳曝气池、二级缺氧池、二级曝气池、二沉池、臭氧氧化池、混凝池、转盘过滤器、二氧化氯消毒池等工艺单元依次通过管道相连,初沉池、改进ABR装置、一级粉末活性碳曝气池、二沉池和臭氧氧化池剩余污泥通过排泥管进入污泥浓缩池,浓缩脱水后外运安全处理处置。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化工园区废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一级粉末活性碳曝气池的硝化液沉淀后上清液通过管道和阀门回流至一级缺氧池前端。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化工园区废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级曝气池的硝化液通过管道和阀门回流至二级缺氧池前端。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化工园区废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二沉池的沉淀污泥通过管道和阀门部分回流至改进ABR反应器前端,部分回流至一级缺氧池前端,部分回流至二级缺氧池前端,剩余的部分排放至污泥浓缩池。
7.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化工园区废水生物处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改进ABR装置为:在ABR反应器的首格反应区采用UASB反应器形式,有效提高了首格污泥浓度,从而提高了整个厌氧反应器抗冲击负荷的能力。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未经江苏省环境科学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1148.7/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