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自微乳液及其制备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37889.6 | 申请日: | 201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2329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25 |
发明(设计)人: | 陈中科;陈武强;魏初权 | 申请(专利权)人: | 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A61K9/107 | 分类号: | A61K9/107;A61K47/14;A61K47/26;A61K47/34;A61K47/36;A61K47/44 |
代理公司: | 厦门南强之路专利事务所 35200 | 代理人: | 马应森 |
地址: | 361022 福建省厦*** | 国省代码: | 福建;3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乳液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微乳,尤其是涉及一种具有较宽温度保存应用范围的高载油量透明自微乳体系及其制备方法。
背景技术
微乳(microemulsion)概念最早由Hoar~H Schulman于1943年首次提出,是由水相、油相、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按适当比例自发形成的一种透明或半透明的、低黏度、各向同性且热力学稳定的溶液体系。随着纳米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微乳剂方面新技术与新剂型的发展,进一步丰富了乳剂的品种。
纳米乳(nanoemulsion)是粒径为10~100nm的乳滴分散在另一种液体中形成的胶体分散系统,其乳滴多为球形,大小比较均匀,透明或半透明,经热压灭菌或离心也不能使之分层,通常属热力学稳定系统。纳米乳只要各组分比例适当,可自发形成,且油水相的加入顺序对其性质无影响,微乳这些特有的性质与其胶体化学结构紧密相关,决定了它是一种热力学稳定的“临界”系统。
亚微乳(submicroemulsion)粒径在100~1000nm之间,外观不透明,呈浑浊或乳状,稳定性也不如纳米乳,虽可热压灭菌,但灭菌时间太长或重复灭菌,也会分层,属于热力学不稳定系统。纳米乳和亚微乳曾总称为微乳(microemulsion)。
微乳液的制备可以通过两种技术方式产生:(1)基于相图的自发乳化过程,即通过精确混合各组分一步完成;(2)基于外界供能的制备方法,为减小表面活性剂用量增大而产生的毒性,并获得理想粒径的微乳,使用相应的设备(如高压均质机等)进行乳化。
近年来对微乳化技术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1.对微乳液配方的探索,尤其是对其中表面活性剂和助表面活性剂的研究,得到性能更为优异绿色的活性剂产品;2.利用乳化设备制备表面活性剂含量低的微乳液;3.利用微乳化技术制备微小乳状液;4.微乳化技术适用范围的拓展,例如利用微乳化技术将固态油性物质和聚合物分散成微乳液或者微小乳状液。
现今微乳液的应用主要集中在医药方面的应用、在化妆品中对油性营养物质增溶的应用、在洗涤剂中的应用、在厨房清洗剂中的应用以及在食品中应用。
当前在众多与微乳相关的专利文献中,大部分只专属于一种特定的油溶品,在载油量各有不同的范围,并且一些微乳液产品的制备方式复杂,需通过一定的机械手段才能获得,例如中国专利CN101259101,针对DHA/ARA产品制备的微乳液,同时还要通过高压均质才能获得,制备方式复杂,且最终乳液油滴大小在微米级。而在关于维生素微乳制备中,如中国专利200410006272.9也是通过高压均质机将维生素乳化,增加了能耗,提高了成本。中国专利200910018210.2在制备维生素自微乳中使用了大量的乳化剂和助乳化剂,最终的乳液对于易结晶析出的维生素A载量不超过25万IU/g,说明此配方对于这种易结晶的油溶性产品的载量有限,同时专利中对透明度和使用的最高温度语焉不详。中国专利200710304523.5公开的关于辅酶Q10纳米微胶囊乳液也采用的是高压均质的方式,并且对于最终产品的温度稳定范围没有明确的说明。而在关于辅酶Q10自乳化组合物的中国专利20091009001.9中,对于乳剂的外观及稳定的温度范围也没有具体的提及。
以上所提及的问题是由于制备微乳液的过程中,依靠体系中各成分的匹配比例,但会受油相、温度、PH值和表面活性剂等因素的影响。同时由于微乳液本身所具有的相转变区域,因此有着特定温度稳定范围,当温度超过一定的区域,会出现一系列的相分离状态。而基于外界供能的制备方法,其稳定性上又存在一定的缺陷。对于一些固体结晶性活性产品(例如维生素A,和辅酶Co10等),高的添加量给乳液带来压力,在低温下易造成产品的结晶析出,从而产生乳液的破坏。这些问题或多或少出现在现有的一些专利中。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的自微乳液技术存在的缺陷,提供一种具有广泛的地域应用性和运输稳定性的宽温度范围高载油量透明的自微乳液及其制备方法。
所述自微乳液由油相、油相乳化剂、主体乳化剂、助乳化剂、水相介质和功能性添加剂组成;按质量份数,各原料为油相10~40、油相乳化剂0~5、主体乳化剂20~40、助乳化剂20~50、水相介质5~15、功能性添加剂0~2,主体乳化剂20~4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厦门金达威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3788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