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物理法活性炭回转炉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40026.4 | 申请日: | 2011-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1516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7 |
发明(设计)人: | 叶林森 | 申请(专利权)人: | 叶林森 |
主分类号: | C01B31/10 | 分类号: | C01B31/10 |
代理公司: | 蚌埠鼎力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34102 | 代理人: | 张建宏 |
地址: | 233000 安徽省*** | 国省代码: | 安徽;3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物理 活性炭 回转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产活性炭的反应炉,具体地说是一种物理法生产活性炭的反应炉。
背景技术
现有的活性炭就其原料而言分为“木质炭”和“煤质炭”,木质炭是以竹木加工的副产物(如木屑、板皮、竹节)和树根、竹根、果壳(如椰壳、果核壳等)为原料,分别经炭化、活化工艺而成活性炭,煤质炭是以煤炭为原料经过活化工艺而成的活性炭。现有“木质炭”的生产方法分为物理法和化学法两种,物理法生产“木质炭”工艺中不添加化学物质,仅在高温状态将原料经过炭化、活化而成活性炭。现有“煤质炭”的生产方法主要是物理法,其方法主要是将煤质原料在一定的高温下经气体(如蒸汽、空气、烟道气等)活化而成。
现有物理法生产“木质炭”及“煤质炭”所采用的一种回转炉具有单一的回转筒,回转筒与水平面有一定的倾斜角度,该种回转炉在使用中,由送料器从回转筒的高端向其内进料,物料由回转筒的低端流出,且在回转筒的低端设有加热炉向其内加热。上述这种回转炉只能一次完成炭化或活化,若需连续完成炭化―活化得再次加工一次,因此在使用中需两组回转炉或单组加长的回转炉;另外,因回转筒为单一的圆筒,圆筒内除物料占用少量空间外,大部分空间没有得到有效利用,既浪费了能源又浪费了生产能力。因而现有的这种回转炉存在着加工效率低、能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的不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物理法活性炭回转炉,该回转炉不需要外部热源,可通过原料自身燃烧所产生的热,完成物料的炭化―活化过程。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方案:物理法活性炭回转炉,具有一回转筒,回转筒与支撑机构滚动配合、与传动机构传动配合,回转筒的后端接有送料器,在回转筒内固定有一与其平行的内筒体,内筒体的内壁上固定有若干呈螺旋状的送料叶片,送料器的出料端伸入至内筒体中,在回转筒的后端装有与其转动配合的炉尾罩,炉尾罩的内腔与回转筒的内腔连通,炉尾罩的下部开有排料口、上部开有排气口,在回转筒与内筒体之间的空间内伸入有一只以上的送风管,送风管的一端伸出回转筒前端与供风管相接,内筒体及回转筒的轴线与水平面有1~10°的夹角、且两者的后端低于前端。
由上述方案可见,在本回转炉经预热达到预定高温后运转的过程中,若物料为木质原料,物料由送料器送入内筒体,在内筒体内由送料叶片向前输送中受热、逐渐完成干燥、预炭化、炭化,同时产生大量可燃气体,然后在炭化料落入到回转筒内的前端处继续煅烧的过程中,可燃气体首先燃烧而使炭化料继续升温,进而大大减少炭化料在反应过程中“烧失”,在炽热的炭化料沿着回转筒的内壁折返向下端滚动滑行的过程中,供气管喷出的混有空气的蒸汽会使得炭化料进行活化而成活性炭,完成活化的活性炭由炉尾罩的排料口排出;若物料为煤质原料,控制送料器速度、伸入深度及回转筒转速,可使物料在内筒体内由送料叶片向前传送中受热,逐渐完成干燥、预热,同时产生大量可燃气体,然后在物料落入到回转筒内的前端处继续煅烧的过程中,可燃气体首先燃烧而使物料继续升温,进而大大减少物料在反应过程中“烧失”,在炽热的物料沿着回转筒的内壁折返向下端滚动滑行的过程中,供气管喷出的混有空气的蒸汽会使得炽热的物料进行活化而成活性炭,完成活化的活性炭由炉尾罩的排料口排出。本申请提供的回转炉通过自身的结构,使得物料的吸热和放热反应在同一炉体内进行、并完成逆流热交换,且在整个生产过程中不需要外来热源,在大量节约能源的同时,又大大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
本发明结构合理、形体小、性能可靠、操作方便、便于检修,它的节能减排效果好、生产效率高、且便于实现自动化操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实施例的结构图;
图2为图1的A―A剖视图;
图3为图1的B―B剖视图;
图4为图1的C―C剖视图;
图5为图1的D―D剖视图;
图6为图1的E部放大图;
图7为图6的F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实施例及附图进一步说明本发明。
参见图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叶林森,未经叶林森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002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癸氧喹酯纳米乳抗球虫药物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高纯二氧化锗生产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