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40624.1 | 申请日: | 2011-12-23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117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王欣泽;尚晓;叶利升;张真;孔海南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海交通大学 |
主分类号: | C02F3/30 | 分类号: | C02F3/30;C02F3/32 |
代理公司: | 上海汉声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1236 | 代理人: | 郭国中 |
地址: | 200240 ***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水体 循环 流动 生态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污水处理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用于增加生态塘内水体流动性及水中溶解氧,塘内分区域形成缺氧区、好氧区和深度净化区,充分发挥细菌、藻类和植物对污水的联合净化作用。
背景技术
利用生态处理系统对面源污水进行净化处理,实现村域水环境的整体改善成为控制农村面源污染问题的重要手段。生态塘是通过菌藻共生系统和植物净化系统对污水进行处理的工程设施,目前广泛与人工湿地联合使用,组成复合式生态处理技术。
然而,生态塘系统由于停留时间长,水体流动慢,往往水中复氧能力差,水中的溶解氧不足,单纯依靠植物根系对氧的传递释放是不能满足细菌对有机物的好氧分解需要,特别是在夜间,藻类呼吸作用占据主导,水体中长时间处于缺氧状态,菌藻共生系统往往不能保持平衡,藻类大量繁殖、生长和消亡,造成水中溶解氧较低,有机物和氨氮去除效果较差,出水中固体悬浮物含量过高。因此,如何加强水体流动性,增加水中溶解氧浓度,抑制藻类生长,保持菌藻共生平衡,一直是生态塘技术推广应用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在于针对目前生态塘处理技术存在的不足,提供一种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生态塘系统存在水体流动慢、水中溶解氧浓度低且菌藻共生不能平衡的技术问题。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一种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该生态塘系统建设双廊道式的生态塘污水处理系统,包括:生态塘、太阳能气泵站和水体气提装置,生态塘中部设置有中间导流廊道,将生态塘划分为缺氧区、好氧区和深度处理区三个功能区,且中间导流廊道中部设置有回流廊道;太阳能气泵站设置在生态塘一旁;水体气提装置设置在好氧区和深度处理区之间,其进水口通过输气管道与太阳能气泵站连接,出水口与回流廊道连接,用以将好氧区内的水气体至回流廊道输送回缺氧区内。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其生态塘有效水深为3-4m。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其缺氧区、好氧区和深度处理区三者水力停留时间比为5∶3∶5。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其深度处理区中选种当地耐污能力强的优势水生植物。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其水体气提装置采用固定管夹固接在中间导流廊道的池壁上。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其水体气提装置气水比为7~10∶1。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其回流廊道管道开口位于水位较高处,水体回流比为30%-60%,管径大小根据回流比和流速要求决定。
依照本发明较佳实施例所述的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其太阳能气泵站进一步包括:太阳能电池板、太阳能专用控制器、铅酸蓄电池和空气泵,太阳能电池板设置在太阳能泵站外部,太阳能专用控制器、铅酸蓄电池和空气泵设置在太阳能泵站内部,太阳能电池板、铅酸蓄电池和空气泵依次连接,太阳能专用控制器分别与太阳能电池板和铅酸蓄电池连接。
该系统增加生态塘内水体流动性和水体溶解氧,抑制藻类生长,保持菌藻共生平衡,塘内按区域依次形成缺氧区、好氧区和深度净化区,并且在深度净化区内选种当地耐污能力强的优势水生植物,充分发挥菌藻共生系统、植物吸收、物理沉降等对污染物去除的联合净化作用。
本发明的水体循环流动充氧的生态塘系统建设双廊道式的生态塘对河道河水进行旁路处理;来水进入生态塘中,首先进入缺氧区,该阶段停留时间为3-4天,水流流态为推流式,在此阶段内主要对水中有机物以及硝态氮进行分解;随后污水进入好氧区并沿着过水廊道横向进入下一个平行廊道,同时在生态塘边建设太阳能气泵站,经过输气管将空气输送入塘内的水体气提装置,通过气提方式部分水体经过回流廊道返回初始生态塘中,进而在该区域加速水体循环流动和充氧形成好氧区,水力停留时间为1-2天,该阶段水中有机物以及氨氮得到去除;部分水量经好氧区后以推流方式进入深度处理区,在深度处理区内种植当地耐污能力强的优势水生植物,该阶段停留时间为3-4天,由于停留时间长,水中溶氧较高,此阶段物理沉淀、植物吸收、微生物和细菌分解等共同作用将对水中污染进行深度处理。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优点: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海交通大学,未经上海交通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0624.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油水分离用隔油池
- 下一篇:汽车起重机防摆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