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汽车ECU安装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42197.0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5594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刘铁男;王维兵;郑君;郭晓强;赵书言 | 申请(专利权)人: | 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6/02 | 分类号: | B60R16/02 |
代理公司: | 重庆华科专利事务所 50123 | 代理人: | 夏洪 |
地址: | 400023 *** | 国省代码: | 重庆;8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ecu 安装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零部件的安装结构,具体涉及一种汽车ECU安装结构。
背景技术
中央电子控制单元ECU是汽车上的重要部件,起监测并控制车载各电路单元执行相关功能的作用。在汽车上,ECU通过ECU支架得到固定和支撑, ECU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带螺栓孔的安装支耳,现有的ECU支架呈I字形,其上、下两端分别开设有两个螺栓过孔,ECU的安装方式为:ECU的四个安装支耳通过所述螺栓孔和螺栓过孔用螺栓与ECU支架固定连接, ECU与ECU支架之间为刚性连接,存在较大的摩擦与磨损,容易导致异响产生;同时,这种安装方式对ECU支架的精度要求较高,如果精度不够,在安装后ECU与ECU支架之间会存在应力,这种异响以及应力的产生会影响ECU的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汽车ECU安装结构,以减少ECU与ECU支架之间的摩擦与磨损,避免汽车行驶时ECU与ECU支架之间产生异响。
本发明所述的汽车ECU安装结构,包括ECU支架和ECU,ECU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带螺栓孔的安装支耳, ECU支架呈L形,其上端开设有两个螺栓过孔,下端水平部分开设有两个卡接孔,在卡接孔中卡接有ECU护套,ECU上端的两个安装支耳通过所述螺栓孔和螺栓过孔用螺栓与ECU支架固定连接,下端的两个安装支耳分别卡接在两个ECU护套中。
所述ECU护套由相互平行的前夹板和后夹板组成,前、后夹板在其上部两端联为一体,并在该处设置有台阶,前、后夹板在其上部外侧靠近上边缘处设置有与上边缘平行的卡位筋,其内侧设置有卡接凸台,所述卡接孔的边缘位于ECU护套的台阶与卡位筋之间;ECU下端的安装支耳位于ECU护套的前、后夹板之间,且所述卡接凸台位于安装支耳的螺栓孔中。
台阶用于支撑ECU护套,卡位筋可防止ECU护套卡入ECU支架的卡接孔后由卡入方向脱落,卡接凸台限制了ECU下端的安装支耳卡入后的Z向(即前后方向)串动,保证了连接的牢固性,防止了异响的产生。
为了增加卡位筋的弹性,便于ECU护套卡入ECU支架的卡接孔内,所述前、后夹板上边缘靠近所述台阶位置处各开设有两个凹槽,所述卡位筋位于两个凹槽之间。
为了便于安装支耳的顺利卡入ECU护套内,所述卡接凸台为高度从上部至下部逐渐增大的锲形台。
本发明采用ECU护套配合L形的ECU支架,将ECU护套卡接在ECU支架的卡接孔中,将ECU上端的两个安装支耳通过所述螺栓孔和螺栓过孔用螺栓与ECU支架固定连接,下端的两个安装支耳分别卡接在两个ECU护套中。ECU护套起到了隔离缓冲作用,减少了ECU与ECU支架之间的摩擦与磨损,有效地避免了汽车行驶时ECU与ECU支架之间异响的产生,并且降低了对ECU支架的精度要求,从而延长了ECU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图 1是本发明所述的汽车ECU安装结构的轴测图。
图2是本发明安装结构中ECU护套的轴测图。
图 3是图1中沿A-A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如图1、图2、图3所示的汽车ECU安装结构,包括ECU支架2和ECU 3,ECU 3的上、下两端分别设置有两个带螺栓孔31的安装支耳,ECU支架2呈L形,其上端开设有两个螺栓过孔,下端水平部分开设有两个卡接孔21,在卡接孔21中卡接有ECU护套1,ECU 3上端的两个安装支耳通过所述螺栓孔31和螺栓过孔用螺栓与ECU支架2固定连接,下端的两个安装支耳分别卡接在两个ECU护套1中。ECU护套1由相互平行的前夹板13和后夹板14组成,前、后夹板在其上部两端联为一体,并在该处设置有台阶(11、12),前、后夹板在其上部外侧靠近上边缘处设置有与上边缘平行的卡位筋15,其内侧设置有高度从上部至下部逐渐增大的锲形卡接凸台16,其上边缘靠近所述台阶位置处各开设有两个凹槽17,卡位筋15位于两个凹槽17之间,卡接孔21的边缘位于ECU护套1的台阶(11、12)与卡位筋15之间;ECU 3下端的安装支耳位于ECU护套1的前、后夹板之间,且卡接凸台16位于安装支耳的螺栓孔31中。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重庆长安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2197.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