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跨平台通信方法及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43465.0 | 申请日: | 2011-12-2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7193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李海荣;黄防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州市玄武无线科技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4L29/08 | 分类号: | H04L29/08 |
代理公司: | 广州市华学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44245 | 代理人: | 杨晓松 |
地址: | 510620 广东省广州***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平台 通信 方法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网络通信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跨平台通信方法及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的通信平台多种多样,而网络通信都是以二进制流的方式进行传输。不同的平台进行通信,需要把对象转换成二进制流。而不同的平台中,对象转换成二进制流的标准不一致。不同的平台内部的通讯标准不一样,无法直接进行通信。例如Java中构造的一个对象,无法直接让C#使用。在跨平台通信时,不同平台需要统一编码格式。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与不足,提供一种跨平台通信方法,通过统一转换标准,方便不同平台之间的通信。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跨平台通信系统。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一种跨平台通信方法,对不同平台的对象与二进制流之间的转换标准进行统一,所述通信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第一平台进行对象序列化,把构造的对象按转换标准转换成二进制流;
二进制流通过网络传输到第二平台;
第二平台进行对象反序列化,把接收到的二进制流按转换标准转换成第二平台能够使用的对象。
优选的,对象包含有至少两个个属性:唯一标识-UUID,其它属性-字符型,该对象需要跨平台传输时,需要先转换成二进制流,具体步骤如下:
使用固定的长度存放编码格式,转换成二进制;
将唯一标识转换成二进制,追加到编码格式后面;
将其它属性转换成二进制,追加到唯一标识后面;
优选的,所述转换标准为定义对象属性的常用数据类型在内存中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常用数据类型包括Boolean、Char、Double、Float、Int、Long、Short和UUID。
优选的,所述常用数据类型在内存中的长度定义为:Boolean为1字节、Char为2字节、Double为8字节、Float为4字节、Int为4字节、Long为8字节、Short为2字节、UUID为16字节。
为了达到上述另一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跨平台通信系统,包括至少一个用于不同平台的对象与二进制流之间转换的对象解析模块,所述对象解释模块设置在每个平台的客户端上通信系统运行在不同平台的客户端上,用于对不同平台的对象与二进制流之间的转换标准进行统一。
优选的,所述客户端包括Android客户端、Iphone客户端、Windows Mobile客户端、Symbian客户端或Web客户端。
优选的,所述转换标准为定义对象属性的常用数据类型在内存中的长度。
优选的,所述常用数据类型包括Boolean、Char、Double、Float、Int、Long、Short和UUID。
优选的,所述常用数据类型在内存中的长度定义为:Boolean为1字节、Char为2字节、Double为8字节、Float为4字节、Int为4字节、Long为8字节、Short为2字节、UUID为16字节。为了达到上述另一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本发明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如下的优点及效果:
1、本发明解决了不同平台之间的差异性,方便了对象的传输与还原,从而方便了不同平台之间的通信。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跨平台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的应用拓扑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1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实施例及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详细的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实施例
如图1所示跨平台通信方法的流程图,第一平台和第二平台均设置有跨平台通信系统,所述通信系统包括有对象解析模块。第一平台构造的对象通过对象解析模块进行对象序列化,转换成二进制流通过网络传输到第二平台。第二平台的对象解析模块进行反序列化,把接收到的二进制流转换成第二平台能够使用的对象。
所述对象包含有三个属性:唯一标识-UUID、姓名-字符型、性别-字符型。该对象需要跨平台传输时,需要先转换成二进制流,步骤如下:
使用固定的长度存放编码格式,如UTF-8用10001表示,转换成二进制;
将唯一标识转换成二进制,追加到编码格式后面;
将姓名转换成二进制,追加到唯一标识后面;
将性别转换成二进制,追加到姓名后面。
对象转换成二进制后如下表所示: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州市玄武无线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广州市玄武无线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346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