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三唑酮纳米胶体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45803.4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50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16 |
发明(设计)人: | 吕建洲;卢晓;蒋欣阳;孙翔 | 申请(专利权)人: | 辽宁师范大学 |
主分类号: | A01N43/653 | 分类号: | A01N43/653;A01N25/04;A01P3/00 |
代理公司: | 大连东方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212 | 代理人: | 赵淑梅 |
地址: | 116029 辽宁***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三唑酮 纳米 胶体 悬浮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唑酮纳米胶体悬浮剂。
背景技术
三唑酮可使病原真菌细胞膜麦角甾醇合成抑制。在病菌体内还原成“三唑醇”而增加了毒力。对卵菌纲的疫霉(不产生麦角甾醇)无效。它是一种具有较强内吸性的杀菌剂,具有双向传导功能,并且具有预防、铲除、治疗和熏蒸作用,持效期较长;也是一种高效、低毒、低残留、持效期长、内吸性强的三唑类杀菌剂。被植物的各部分吸收后,能在植物体内传导。对锈病和白粉病具有预防、铲除、治疗、熏蒸等作用。对多种作物的病害如玉米圆斑病、麦类云纹病、小麦叶枯病、凤梨黑腐病、玉米丝黑穗病等均有效。对鱼类及鸟类较安全。对蜜蜂和天敌无害。三唑酮的杀菌机制原理极为复杂,主要是抑制菌体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因而抑制或干扰菌体附着孢及吸器的发育,菌丝的生长和孢子的形成。三唑酮对某些病菌在活体中活性很强,但离体效果很差。对菌丝的活性比对孢子强。三唑酮可以与许多杀菌剂。杀虫剂、除草剂等目前为现制现用。纳米技术与生物技术相结合,并应用于生物领域,便形成了一种新的多学科交叉技术--纳米生物技术。纳米生物技术一个正逐渐发展的新兴领域,随着这一领域的新成果不断涌现,纳米技术的研究范围和内涵将不断延伸和丰富,并逐渐形成一门新的学科。纳米生物技术的研究范围主要涉及纳米生物材料、纳米药物和基因转运纳米载体、纳米生物传感器和纳米制剂等领域。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三唑酮纳米胶体悬浮剂及其制备方法。
本发明所述的三唑酮纳米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①将40mg三唑酮溶于10mL丙酮中;
②将10mg十二烷基磺酸钠与20mL、70℃蒸馏水混合,搅拌3min;
③将步骤①得到的混合液加入到步骤②中;
④向步骤③中加入20mg羧甲淀粉钠,蒸馏水定容至100mL,搅拌17min;
⑤粉碎20min后,超声15min~30min;
⑥加入羟丙甲纤维素10mg,继续超声10min。
上述反应过程中,步骤⑥中的羟丙甲纤维素优选的粘度为11~20cps。步骤⑤的超声时间优选为20min;超生的频率优选为59KHz。
上述三唑酮纳米生物制剂的制备方法中还应当包括对三唑酮纳米胶体悬浮剂的定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根据需要配制不同浓度的三唑酮纳米胶体悬浮剂。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由上述任一方法所制备的三唑酮纳米胶体悬浮剂。
本发明的三唑酮纳米胶体悬浮剂是纳米级的颗粒,其颗粒粒径在80~500nm。
本发明的三唑酮纳米胶体悬浮剂不仅保留了多效唑(PP333)的杀菌作用,而且加强了三唑酮的作用效果,应用在小麦白菜、油菜等作物上具有良好的抑菌作用。
附图说明
本发明附图4幅,
图1为三唑酮原剂的图片;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1的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图片;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3的抑菌实验的图片;
图4为本发明对比例1的抑菌实验的图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述非限制性实施例可以使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更全面地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方式限制本发明。本发明所使用的三唑酮来源于山东天邦,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羧甲淀粉钠来源于湖州展望药业有限公司;羟丙甲纤维素型号为E-15,购于湖州展望药业有限公司;所使用的磁力搅拌器为予华仪器责任有限公司的85-2型恒温磁力搅拌器;超声清洗仪为上海科导超声仪器有限公司;光学显微镜为Nikon 50i。青霉属Penicillium。
实施例1
①将40mg三唑酮溶于10mL丙酮中;
②将10mg十二烷基磺酸钠与20mL、70℃蒸馏水混合,搅拌3min;
③将步骤①得到的混合液加入到步骤②中;
④向步骤③中加入20mg羧甲淀粉钠,蒸馏水定容至100mL,搅拌17min;
⑤粉碎20min后,超声20min;
⑥加入10mg羟丙甲纤维素,继续超声10min。
制备得到的三唑酮纳米胶体悬浮剂的浓度为0.4g/L。如图1所示的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的图片,图1为三唑酮原剂的图片,图2为三唑酮纳米胶体悬浮剂的图片,可以看出本实施例的三唑酮纳米胶体悬浮剂的颗粒粒径明显小于三唑酮原剂的颗粒粒径。
实施例2
胶体测试:
丁达尔效应: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辽宁师范大学,未经辽宁师范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5803.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