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保险杠的行人小腿防撞梁有效
申请号: | 201110446598.3 | 申请日: | 2011-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10128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2-06 |
发明(设计)人: | 徐德奎;黄海龙 | 申请(专利权)人: | 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0R19/18 | 分类号: | B60R19/18;B60R21/34 |
代理公司: | 上海智信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31002 | 代理人: | 邓琪 |
地址: | 201805 上***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保险杠 行人 小腿 防撞梁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汽车制造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汽车保险杠的行人小腿防撞梁。
背景技术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和人们安全意识的提高,汽车的保护不再局限于保护车内的乘客,而是扩大到与汽车发生碰撞的行人,当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通常都是车身直接与行人小腿部发生接触,从而对行人小腿部直接造成伤害,难以满足国标GB/T 24550-2009的要求。
现有技术的保险杠系统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1)无行人小腿防撞梁结构,缺点是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小腿会产生很大的弯曲角度,增加行人小腿伤害值。
(2)小腿防撞梁为细长薄壁钣金件结构,不足之处是当车辆与行人小腿发生碰撞时,钣金结构的小腿防撞梁会产生大的塑性变形而无法恢复,需要更换此零件,导致零件成本上升。
(3)小腿防撞梁为塑料件结构。如本领域公知,小腿防撞梁的刚度与行人小腿的伤害值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当汽车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如果小腿防撞梁的刚度很大,会导致较大的小腿胫骨加速度;如果刚度较小,则会产生较大的小腿弯曲角度,这两种情况都会对行人小腿产生很大的伤害,轻则骨折,严重的则会导致腿部残废。而现有的塑料件小腿防撞梁没有充分考虑其结构对与小腿防撞梁刚度的影响及其对于行人小腿伤害值的影响,仅具有一级吸能区域,当该结构的刚度无法满足行人保护试验要求时,刚度调整难度比较大,可能导致模具修改困难,甚至重新开模,极大的增加了生产成本和产品开发周期。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保险杠的行人小腿防撞梁,以使该行人小腿防撞梁的刚度容易控制,有效减少碰撞时对行人小腿的伤害值,降低生产和维护成本。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汽车保险杠的行人小腿防撞梁,一端与保险杠相连,另一端与车身前端骨架相连,沿着从保险杠到车身的方向,该行人小腿防撞梁包括彼此邻接的一级吸能区域和二级吸能区域,其中一级吸能区域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二级吸能区域。
所述二级吸能区域包括一与水平面成一夹角的底面。
所述一级吸能区域和二级吸能区域各包括多个沿着从保险杠到车身的方向并列排布的加强肋。
所述加强肋的壁厚为1.5mm至3mm。
沿着从保险杠到车身的方向,二级吸能区域的加强肋具有突然减小的截面。
所述行人小腿防撞梁由塑料制成。
本发明的汽车保险杠的行人小腿防撞梁,沿着从保险杠到车身的方向设置彼此邻接的一级吸能区域和二级吸能区域,其中一级吸能区域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二级吸能区域,当车辆与行人发生碰撞时,小腿防撞梁容易围绕产生翻转以调整小腿防撞梁的刚度,并且通过在一级吸能区域和二级吸能区域中设置多个沿着从保险杠到车身的方向并列排布的加强肋,易于调整小腿防撞梁的刚度,从而降低碰撞中对行人小腿冲击的加速度和韧带剪切位移,有效减少碰撞时对行人小腿的伤害值,并且生产和维护成本较低。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汽车保险杠的行人小腿防撞梁的立体图;
图2是本发明的汽车保险杠的行人小腿防撞梁的俯视图;
图3是沿图1中A-A线的剖视图;
图4是本发明的汽车保险杠的行人小腿防撞梁的局部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详细说明。
图1、图2示出了本发明的汽车保险杠的行人小腿防撞梁,该小腿防撞梁由塑料制成,一端通过8个C型螺母夹3与保险杠(未示出)相连,另一端通过5个螺栓4与车身前端骨架(未示出)相连。沿着从保险杠到车身的方向,即图1中的X方向,该小腿防撞梁包括彼此邻接的一级吸能区域1和二级吸能区域2,其中一级能吸区域1在竖直方向上的位置高于二级能吸区域2,如图3所示,并且二级吸能区域2包括一与水平面成一夹角α的底面8,α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保险杠的结构和形状。如此,当汽车保险杠与行人小腿发生碰撞时,小腿防撞梁容易围绕Y轴翻转,以调整小腿防撞梁在X方向上的刚度,从而减少碰撞时对行人小腿的伤害值以满足法规要求。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未经延锋彼欧汽车外饰系统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6598.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