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发动机后取力装置润滑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47000.2 | 申请日: | 201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34247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02 |
发明(设计)人: | 杨宁;张治强;王涛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01M9/12 | 分类号: | F01M9/12 |
代理公司: | 济南舜源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7205 | 代理人: | 闫晓燕 |
地址: | 250002 山东*** | 国省代码: | 山东;37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发动机 后取力 装置 润滑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为一种发动机后取力装置润滑结构。
背景技术
发动机取力装置设计时,有些润滑设计采用外接管路,将发动机缸体的润滑油通过发动机外面的连接管路将润滑油引入到后取力壳体润滑轴承等运动部件。外接管路存在漏油、容易磨损等缺点,而且增加了管路阻力,导致整个后取力装置润滑不当,零部件磨损加速,缩短其使用寿命。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结构简单,使用方便,通过对发动机后取力装置润滑结构的合理设计,以提高后取力装置的润滑能力。
本发明是通过如下技术措施实现的:包括设置在发动机气缸体上的油道,所述油道通过空心弹性销与设置在飞轮壳上的飞轮壳油道一端连通,所述飞轮壳油道的另一端与后取力壳体上的小油孔连通,所述小油孔通向后取力壳体内腔,所述后取力壳体内腔与发动机后端齿轮室连通,与所述后取力壳体连接的后取力法兰内设置有后取力油封和后取力油封衬套。
本发明的具体特点还有,在所述小油孔的两侧,后取力壳体与飞轮壳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
上述后取力油封为骨架油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通过直接利用发动机气缸体油道的润滑油,并采用有效的密封结构,使得后取力装置得到充分有效的润滑,减少运动件的磨损,提高了后取力装置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具体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气缸体,2、飞轮壳,3、空心弹性销,4、后取力壳体,5、O型密封圈,6、后取力法兰,7、后取力油封,8、油道,9、飞轮壳油道,10、小油孔,11、后取力油封衬套。
具体实施方式
为能清楚说明本方案的技术特点,下面通过一个具体实施方式,对本方案进行阐述。
如附图所示,一种发动机后取力装置润滑结构,包括设置在发动机气缸体1上的油道8,所述油道8通过空心弹性销3与设置在飞轮壳2上的飞轮壳油道9一端连通,所述飞轮壳油道9的另一端与后取力壳体4上的小油孔10连通,所述小油孔10通向后取力壳体4内腔,并润滑后取力壳体内的轴承,所述后取力壳体4内腔与发动机后端齿轮室连通,润滑油一同回到油底壳,与所述后取力壳体4连接的后取力法兰6内设置有后取力油封7和后取力油封衬套11,在所述小油孔10的两侧,后取力壳体4与飞轮壳2之间设置有O型密封圈5,这样将润滑油密封在后取力壳体的腔体内,防止润滑油泄露到后取力输出端。其中后取力油封7为骨架油封。
本发明未经描述的技术特征可以通过或采用现有技术实现,在此不再赘述,当然,上述说明并非是对本发明的限制,本发明也并不仅限于上述举例,本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实质范围内所做出的变化、改型、添加或替换,也应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未经中国重汽集团济南动力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700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