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钢边肋轻型抗震节能墙板及其施工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110447286.4 | 申请日: | 2011-12-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0580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20 |
发明(设计)人: | 吴燕燕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 |
主分类号: | E04C2/288 | 分类号: | E04C2/288;E04C2/30;E04C2/38;E04B1/98;E04G2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中建联合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004 | 代理人: | 朱丽岩;刘湘舟 |
地址: | 100048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边肋 轻型 抗震 节能 及其 施工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建筑工程构件及其施工方法,特别是一种抗震节能墙板及其施工方法。
背景技术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节能中长期专项规划》中提出了对于重点领域和重点工程的节能要求,对于建筑行业:要求积极推广和应用新型墙体材料以及优质环保节能的绝热隔音材料、防水材料和密封材料,同时提高城市资源和能源的利用效率,并开发资源节约型、高耐久性和高效节能的建材及构件。
另外,我国的地震活动又进入活跃期,考虑到建筑物抗震性能对地震灾害大小影响极大,因此急需一种既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又符合我国当前经济实力的建筑构件及其构成的建筑物。
轻质混凝土墙板具有节能、抗震等特点,传统的轻质混凝土墙板分两种,一种是板肋齐平,安装时板之间不容易找平,且板之间仅靠连接件传递剪力,缺乏整体性;另一种板是板肋形成子母扣,安装难度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钢边肋轻型抗震节能墙板及其施工方法,解决传统轻质混凝土墙板板肋齐平,安装时板之间不容易找平,板之间或无连接而缺乏整体性,或形成整体的子母扣安装难度大的问题,并解决轻质混凝土墙板板缝渗水和钢骨架冷桥的问题。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一种钢边肋轻型抗震节能墙板,包括钢筋混凝土板体,所述钢筋混凝土板体由轻质混凝土和钢丝网片固结而成,所述钢筋混凝土板体的四周围护有钢边肋,所述钢边肋由左边肋、两根端肋和右边肋首尾相接而成,所述端肋沿板体短边设置,所述左边肋和右边肋沿板体长边设置,所述左边肋为“ ”型,所述右边肋为“”型,两者形状相互契合。
所述端肋之间间隔设置有平行于端肋的加劲肋,所述加劲肋的端部与左边肋和右边肋连接。
所述左边肋和端肋、右边肋和端肋以及加劲肋与左边肋和右边肋之间为焊接,所述左边肋和右边肋上对称开有吊装孔。
所述钢筋混凝土板体的外表面中部在左边肋、右边肋和端肋未包覆的部分有扁平凸台。
所述加劲肋为轻型槽钢、方钢、角钢或工字钢。
所述端肋为轻型槽钢。
所述槽型板体双肢的端部设置有与端肋左边肋或右边肋焊接为一体的端头封板。
所述扁平凸台表层的混凝土是普通防水混凝土。
这种钢边肋轻型抗震节能墙板的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步骤一,铺设底部模板;
步骤二,在底部模板上,按墙板设计尺寸放置左边肋、右边肋和两根端肋并首尾相接,使端肋上表面与左边肋、右边肋上表面平齐,并在交界处焊接成为整体的钢边肋;
步骤三,铺设钢丝网片,使钢丝网片与左边肋、右边肋和两根端肋焊接;
步骤四,在底模和钢边肋围合的空间内浇筑轻质混凝土,直至与钢边肋的上表面平齐;
步骤五,继续浇筑轻质混凝土,直至形成扁平凸台;
步骤六,在扁平凸台表层浇筑一层普通防水混凝土;
步骤七,对浇筑成型的墙板养护。
这种钢边肋轻型抗震节能墙板的使用方法,组装时,将每块标准墙板与主体结构可靠连接,并将相邻两块标准墙板的左边肋和右边肋契合拼接,并在接缝处采用防渗、隔热材料包覆钢边肋,隔热材料外延至扁平凸台的位置,并与其外表面平齐。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以下特点和有益效果:
1、本发明板肋形状错位凸起,安装时使得板互相扣合,板与板之间能够搭接,利于板之间形成整体;板肋互相可以传递剪力,共同工作,增强建筑物抗震能力,且安装时板之间容易找齐找平,便于安装定位;
2、板缝弯折,延长水的渗透路线,增强了板缝之间的抗渗性能;
3、本发明接缝处采用防渗、隔热材料有效包覆钢骨架,以便板缝抗渗及阻断钢骨架产生的冷热桥,减少能耗,轻质混凝土凸出钢骨架,可使接缝处的隔热材料与该凸体找平,使板面外形平齐。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是本发明钢边肋轻型抗震节能墙板左边肋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钢边肋轻型抗震节能墙板右边肋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钢边肋轻型抗震节能墙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的A-A剖面示意图。
图5是图4中B-B剖面示意图。
图6是图4中C-C剖面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钢边肋轻型抗震节能墙板使用方法示意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未经中国建筑标准设计研究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4472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